• 歡迎光臨华体汇官网登陆!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業資訊 » 企業勝經 » 正文

我國供熱產業政策演變與現狀研究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4-18  來源:城鎮供熱  瀏覽次數:1038
 摘要: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指引下,我國供熱行業成為節能減碳的重要領域,在國家、地方政策規劃引導與規範下,其市場規模、能源結構、試點城市建設等方麵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存在化石能源熱源占比高、碳排放量大、技術革新慢等問題,區域供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下一步,供熱行業應在節能減排持續化、產業發展規模化、能源利用清潔化、布局管理協同化等方麵發力,助力實現我國“雙碳”目標。


一、引言


供熱行業(ye) 是高耗能高排放領域,較為(wei) 集中於(yu) 我國北方地區,隨著2020年中國做出“碳達峰”與(yu) “碳中和”的“雙碳”承諾,在清潔取暖這一能源轉型過程中同步實現碳減排尤為(wei) 重要,減碳成為(wei) 供熱改革的重要方向,清潔供熱、智慧供熱將是供熱行業(ye) 大勢所趨。清潔供熱是指利用天然氣、電、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ye) 餘(yu) 熱、清潔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潔能源,通過高效用能係統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中國清潔供熱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3)》顯示:隨著清潔供熱工作的深入推進,清潔供熱麵積逐年新增,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上升,截至2022年底,我國清潔供熱率達到75%。與(yu) 此同時,國家相關(guan) 部委圍繞“雙碳”政策、大氣汙染防治、能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老舊小區管道改造、城市建築熱能效益及財政支持為(wei) 主題,對供熱行業(ye) 進行政策性的引導和規範,協同推進減汙降碳工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雙碳”工作最新提出“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政策,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終端能源消費領域,清潔供熱產(chan) 業(ye) 已然成為(wei) 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guan) 鍵領域和重要抓手。本文通過梳理十八大以來我國供熱產(chan) 業(ye) 政策文件,厘清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研判發展趨勢,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對於(yu) 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及建設美麗(li) 中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


二、供熱產(chan) 業(ye) 行業(ye) 政策演變


政策是行業(ye) 發展的風向標,供熱行業(ye) 作為(wei) 社會(hui) 民生服務行業(ye) ,主要是政府主導。從(cong) 政策發展曆程來看(圖1),城市供熱“十二五”期間注重計量體(ti) 製改革,當時的能源使用主要還是煤炭資源為(wei) 主,到了“十三五”期間,政策上鼓勵推行節能減排行動和清潔能源使用,但由於(yu) 城市化進程加快,“十四五”開始鼓勵各地提高綠色建築麵積的比例,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供暖上政策力度更強,相關(guan) 的投資和財政補貼政策類型也增多。

十八大以來,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科學指引下,供熱行業(ye) 得到重大改革與(yu) 跨越式發展,相關(guan) 部委圍繞“雙碳”政策、大氣汙染防治、能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老舊小區管道改造、城市建築熱能效益及財政支持等方麵進行政策性的引導和規範。

從(cong) 中央層麵看,2020年中國做出“碳達峰”與(yu) “碳中和”的“3060”承諾,已構建“1+N”政策體(ti) 係,其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關(guan) 鍵。根據政策規劃,未來城市供熱發展重點主要聚焦在城市供熱機組能耗降低、推廣工業(ye) 餘(yu) 熱集中供熱、加快供熱管網建設改造、推廣綠色建築以及推進清潔能源供熱等方麵。從(cong) 地方層麵看,受資源稟賦、氣候環境及技術適用性等多重條件限製,在國家供熱政策指導下,在保障供熱安全前提下,各地因地製宜製定供熱政策,不斷推進清潔供熱,優(you) 化供熱路徑,構建完善的新能源供熱體(ti) 係,供熱產(chan) 業(ye) 在清潔化、智能化、高效化的轉型過程中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轉型也將逐步向綠色化進行轉變,節能減排工作逐漸走深走實。


640 (1)

圖1  中國城市供熱政策發展曆程


清潔供熱政策較為(wei) 集中在供熱轉型、能源布局和財政獎補三方麵。一是供熱轉型方麵,建立可再生能源與(yu) 傳(chuan) 統能源協同互補、梯級利用的供熱體(ti) 係。多地“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因地製宜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多元化、協同化利用,大力推廣生物質、地熱能、太陽能、供熱餘(yu) 熱等清潔取暖方式。二是能源布局方麵,要求充分發掘淺層地熱能。南方氣候過渡帶積極布局可再生能源供熱,高寒地區大力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滿足民生供暖需求;三是財政獎補方麵,建立中央財政試點城市獎補資金、地方財政補貼資金、社會(hui) 資本投入工作機製,下達清潔供暖專(zhuan) 項補貼資金,保障清潔供暖項目與(yu) 工程建設運行。


三、我國供熱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


(一)供熱市場規模穩步擴大

在市場需求及相關(guan) 政策推動下,城市供熱行業(ye) 得以迅速發展,市場規模穩步增長。中國清潔供熱產(chan) 業(ye) 工程主要集中在北方15省份,麵積約占全國的70%,人口超過全國的40%。數據顯示,2022年年底,我國北方地區供熱麵積為(wei) 238億(yi) 平方米,清潔供熱麵積為(wei) 179億(yi) 平方米,清潔供熱率達到75%,清潔供熱企業(ye) 與(yu) 從(cong) 業(ye) 人員分別為(wei) 8300家和121萬(wan) 人,中國城市集中供熱管道長度逐年增加。


(二)仍為(wei) 高耗能高排放行業(ye)

供熱和製冷能源是脫碳議程的重點,因為(wei) 與(yu) 電力和交通相比,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終端使用形式,也是最大的碳排放來源。目前,供熱行業(ye) 是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的重點行業(ye) ,也是能源轉型難度較大的領域,涉及工業(ye) 、建築等耗能大戶,供熱的一次能源消耗仍以煤炭為(wei) 主,其次是天然氣和電力,供熱行業(ye) 的節能降碳對全社會(hui) 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yi) 。根據清華大學建築節能中心數據,我國北方城鎮供暖能耗超過2億(yi) 噸標煤,碳排放量約5.5億(yi) 噸,占建築碳排放的26%,占全社會(hui) 碳排放總量的5.7%,主要來自熱電聯產(chan) 和各類燃煤、燃氣鍋爐生產(chan) 的熱力。


(三)供熱能源結構亟須優(you) 化

我國特有的能源資源稟賦和北方供熱行業(ye) 的整體(ti) 用能特性決(jue) 定了我國北方地區清潔供熱在一定時間內(nei) 要立足於(yu) 煤炭高效清潔利用,供熱能源結構亟須優(you) 化,需充分挖掘餘(yu) 熱利用潛力。從(cong) 能源結構上看,北方地區冬季供暖近六成依靠化石能源,天然氣供暖與(yu) 電供暖占比不足兩(liang) 成,形成以超低排放燃煤熱電聯產(chan) 為(wei) 主、天然氣供暖為(wei) 輔、其他熱源補充的格局。


(四)試點城市示範作用明顯

2017年四部門聯合啟動實施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全國5批88個(ge) 城市入選試點城市,範圍從(cong) “2+26”城市逐步擴展到汾渭平原、西北和東(dong) 北非重點地區城市,累計安排試點城市獎補資金493億(yi) 元,引導帶動地方財政、社會(hui) 資本投入2000億(yi) 元。通過以氣代煤、以電代煤、集中供熱替代,以及使用地源熱泵、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替代散煤等多種方式,相關(guan) 地區清潔能源結構不斷優(you) 化,大氣環境質量得到大幅改善。我國堅持試點先行、由點到麵、有序推進,探索出了一係列可複製推廣的政策和技術管理經驗,湧現出係列清潔取暖典型案例,對周邊地區推進清潔供熱工作的促進和帶動作用明顯。


四、我國清潔供熱發展趨勢分析


目前,供熱係統普遍存在化石能源熱源占比高、碳排放量大、技術革新慢、熱力平衡調節困難、過量供熱及供熱不足並存、係統靈活性不足等問題,使得供熱煤耗較高,能源浪費嚴(yan) 重[5]。“雙碳”目標下,供熱行業(ye) 供熱需求“存量”的低碳轉型和“增量”的低碳供熱任重道遠。


(一)節能減排持續化

供熱領域碳排放規模底數大,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不容忽視。清潔供熱技術路徑並非簡單的“煤改電”或“煤改氣”的替代工程,還應是加大地熱、生物質供熱為(wei) 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工業(ye) 餘(yu) 熱供暖使用比例,使用低碳節能技術與(yu) 設備,實現較低碳排放。建築節能已成為(wei) 節能減排的重要載體(ti) ,要求從(cong) 存量提質向增量示範轉型,繼續加大建築供熱老舊管網改造力度,嚴(yan) 格執行建築節能標準利用新型節能技術增強新建建築節能降耗效果。


(二)產(chan) 業(ye) 發展規模化

首先,實行的五批試點城市建設是推動北方地區清潔供熱的有效途徑,在已有清潔供熱模式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城市建設,加大中央和各級財政對清潔取暖工程建設運行補貼力度,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激勵清潔取暖。其次,隨著南方供熱需求增多,市場潛力巨大,建議在南方氣候過渡帶根據自身能源稟賦、產(chan) 業(ye) 結構、市場條件等因素,探索適合當地的清潔供暖方式,主要以分散供熱為(wei) 主,部分地區可以考慮局部集中供熱。最後,農(nong) 村是我國清潔供熱的重點和難點,節能和零碳技術應用是發展農(nong) 村清潔供暖的必然趨勢和要求,還需防範出現“返煤”現象。


(三)能源利用清潔化

推動新能源供熱多場景應用,支持公共建築新能源供熱,提高居住建築新能源供熱比例,鼓勵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新能源綜合供熱係統。大力推進淺層地熱能利用,穩妥開發中深層地熱能;充分挖掘餘(yu) 熱資源,推動生物質能供熱發展,推進城鎮集中式空氣源熱泵供熱,加大多能耦合新型供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升級,擴大新技術新場景示範應用,探索新能源供熱發展新模式,加強新能源供熱市場機製建設。


(四)布局管理協同化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互聯網+”清潔取暖管理平台,貫通各級數據,以企業(ye) 、農(nong) 戶為(wei) 服務對象,實現對分散取暖設備的實時定位,對用能、運行狀態、取暖效果等實現動態采集和分析。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e) 三方協同機製,共同攻克供熱行業(ye) 關(guan) 鍵的低碳技術難題,推動工藝改造升級,實現節能降耗。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於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企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一周資訊排行
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