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liang) 天和一位朋友通電話,他提到公司老板非常喜歡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學,我就突然想到自己書(shu) 架上不是正好有一本放了很久但是從(cong) 未讀過的《幹法》,也是稻盛老先生的一本代表作。好在書(shu) 也不是特別厚,於(yu) 是我昨天花了兩(liang) 三個(ge) 小時把它讀完了。
讀完之後有點小後悔,這麽(me) 好的一本書(shu) 我竟然拖到現在才讀。書(shu) 給我帶來的最大啟發有三點,一個(ge) 是以如何的心態來看待自己正在做的工作(無論什麽(me) 工作),一個(ge) 是如何在工作中保持,最後是一個(ge) 是如何把工作做到極致。
/ 1 /
心 態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實際身在每個(ge) 行業(ye) 中的人們(men) ,又有多少人真正發自內(nei) 心喜歡自己的工作?相信在很多人心目中,“錢多事少離家近”是理想工作的標準,還有不少人每天琢磨的是如何早日逃離現在的工作,去追求理想的詩和遠方。
而稻盛認為(wei) ,如果不能逃避工作,就幹脆讓自己愛上工作,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注入到工作中去。青年時代的稻盛也遇到過今天我們(men) 同樣會(hui) 遇到的問題:公司業(ye) 務蕭條,一起加入公司的小夥(huo) 伴辭職去做了公務員。但是,辭職沒有成功的稻盛最後決(jue) 定留在企業(ye) ,並且首先從(cong) 改變自己的“心態”做起,結果後來一步步做成了世界頂級的企業(ye) 家。
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產(chan) 品,需要達到什麽(me) 程度呢?用稻盛的話說,就是如果你真的仔細傾(qing) 聽,你都能聽到來自工作的好似神之聲音的“產(chan) 品的哭泣聲”。透過這樣的語言,看得出稻盛真的是為(wei) 工作付出了自己最大感情啊。而他自己也是數十年如一日地這樣踐行,並最終創立成功兩(liang) 家世界500強企業(ye) (京瓷和KDDI),還把另外一家大型企業(ye) (日航)從(cong) 瀕臨(lin) 破產(chan) 的邊緣拯救了回來。
我不由得想起了另外一本書(shu) 《反脆弱》中講過的一個(ge) 理念:如果你無法抗拒和逃避外部因素帶來的壓力和消極影響,你就要學會(hui) 去適應它,在這個(ge) 適應過程中磨練自己的心智,最終讓自己能夠與(yu) 它共舞。
對待工作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我自己而言,創業(ye) 快兩(liang) 年了,業(ye) 務日趨穩定,工作內(nei) 容也從(cong) 一開始的每天都有新鮮感變得更加服從(cong) 一種固定模式。講課、做項目、做顧問,越來越多的工作內(nei) 容也開始有了重複。有一段時間,我一度對這種工作模式感到有點無聊了。
但是,《幹法》給了我一劑清醒劑:原來,我還沒有真正達到稻盛所說的那種發自內(nei) 心地熱愛自己的工作,還沒有進入到那種可以傾(qing) 聽“產(chan) 品的聲音”的境界。想到這裏,我不禁直冒冷汗。
其實,我在每次講課中接觸的學員都不一樣、每一個(ge) 項目接觸的客戶也不一樣、每個(ge) 客戶遇到的問題也不完全一樣,如果我能夠發自內(nei) 心地去擁抱這些工作內(nei) 容,就能夠從(cong) 每一個(ge) 工作細節中發現真正的美,這樣又怎會(hui) 感到工作的無聊呢?
如何去擁抱和熱愛自己的工作?稻盛老先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這裏列舉(ju) 一二:
-
全神貫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樣可以磨練自己的靈魂。
-
在工作中為(wei) 自己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而欣喜,要抱著一顆被感動的心,誠摯地對待生活。
-
當工作受到別人誇獎時,要誠摯地表達感謝,繼而將這種喜悅當成精神食糧,讓自己投入更艱苦的工作中去。
-
堅持為(wei) 自己工作付出不亞(ya) 於(yu) 任何其他人的努力。
/ 2 /
創 新
京瓷後來能夠做到非常成功,和稻盛和夫一直堅持的工作創新是分不開的。他的創新理念一共包括三個(ge) 部分:第一是敢於(yu)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第二是做事情要敢於(yu) 跨行,第三是做同樣的事情要堅持提升和精進。
為(wei) 什麽(me) 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因為(wei) 別人走過的路上機會(hui) 就很有限,留不下太多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而無人涉足的新路,盡管有些艱難,但是可以有很多新的發現和巨大的成果。很多企業(ye) 之所以成功,就在於(yu) 敢於(yu) 探索和試驗自己業(ye) 務發展的第二曲線,比如奈飛從(cong) DVD租賃到流媒體(ti) 再到原創劇,比如阿裏從(cong) 黃頁到電商再到雲(yun) 計算,都在別人未走過的路上實現了巨大的回報。
為(wei) 什麽(me) 做事要敢於(yu) 跨行?因為(wei) 稻盛認為(wei) “外行”沒有先人觀念,不會(hui) 拘泥於(yu) 既成習(xi) 俗,能夠自由聯想,這是做創新的最大優(you) 點。稻盛自己大學的專(zhuan) 業(ye) 是有機化學,而後來成立京瓷之後,自己的主攻領域又是和陶瓷相關(guan) 的無機化學。日本其他很多知名公司,包括任天堂、歐姆龍、村田製作所等,其創始人一開始也和稻盛相似,當麵對市場出現的機會(hui) 時,勇敢地跨出自己原有擅長的專(zhuan) 業(ye) ,向新事物挑戰,這才有了後麵的輝煌。
第三條原則就是“日拱一卒,保持精進”。稻盛自己就是每天在不斷進行創造性的工作。他甚至認為(wei) ,哪怕就是掃地這麽(me) 一件小事,隻要每天嚐試用不同的方法來加以改善,水滴石穿,一個(ge) 人堅持到最後也能成為(wei) 一個(ge) 領域專(zhuan) 家。
前段時間我認識的一家公司重新設計了績效考核方式,老板要求每個(ge) 人的工作要體(ti) 現出創新才能夠得上“優(you) 秀”績效。在做績效目標討論時,一些主管就犯了愁。他們(men) 覺得自己的平時工作事務性太強,很難說可以創新。後來甚至有人準備因為(wei) 自感無法實現創新,而放棄爭(zheng) 取“優(you) 秀”的機會(hui) 。
其實,按照稻盛的思維,創新並不在於(yu) 一定要做什麽(me) 驚天動地的大事。隻要總不滿足於(yu) 現狀,總想不斷提升,然後每天一點的鑽研創新,日進一步,都是實現“創新”的秘訣。
/ 3 /
極 致
稻盛老先生對待工作有一個(ge) 態度,就是做事要做到極致。那麽(me) ,到底什麽(me) 才算到極致?他曾經多次引用自己親(qin) 身經曆的鬆下幸之助的演講來加以說明。
事情的大概經過是這樣的:鬆下幸之助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做企業(ye) 財務的需要平時在經濟好的時候注重儲(chu) 備,這樣在經濟走差的時候就能自如應對。然後,現場後來就有人提問:這個(ge) 道理我們(men) 都明白,但是我該怎麽(me) 做才能做到經營有餘(yu) 裕呢?
鬆下幸之助當時的表情非常困惑,他沉默片刻,傳(chuan) 遞了一個(ge) 信息:這個(ge) 問題的答案別人給不了你,隻能你自己去想。
事實確實也如此,每個(ge) 人的企業(ye) 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你自己的企業(ye) 隻有你自己最清楚。做好企業(ye) 的方法沒有人能夠教會(hui) 你,必須學會(hui) 自己去認真思考,而這種思考才是一切成功的開始。
我近期遇到的一個(ge) 事情:在一次人力數據分析的課堂上,我講到了人力資源效能指標,包括人均利潤、人均產(chan) 值等。然後就有學員舉(ju) 手說,這些指標我都知道,但是到底該從(cong) 哪裏去找來呢?谘詢公司賣的指標收費昂貴,而老板又不願意支付這筆費用,我到底該怎麽(me) 辦?
之前正好我也有一位學員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給老板的數據報告裏需要呈現同樣的指標。後來我建議她從(cong) 同行業(ye) 的上市公司年報裏去尋找。但是,數據提交之後老板不甚滿意,因為(wei) 這些上市公司的體(ti) 量都大過自家公司太多。後來,她另辟奇徑想到了一個(ge) 方法:把同一個(ge) 寫(xie) 字樓裏、體(ti) 量和公司相當的競爭(zheng) 對手數據給找過來。最後,幾經努力,她居然把這個(ge) 看似不太可能的任務完成了,最後的報告也受到了老板表揚。
很多時候我們(men) 過於(yu) 依賴從(cong) 外部找來一個(ge) 現成的解決(jue) 辦法,喪(sang) 失了思考的主動性,最終也無法成就一個(ge) 高的目標。一旦你有強烈的願望去完成一項高目標,你就一定會(hui) 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去尋找一切的解決(jue) 辦法。如果不去想,不認真思考,不去嚐試,最後就什麽(me) 都實現不了。
這條原則對工作和生活大概都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