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高考季的,是無盡的焦慮。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了1342萬(wan) 人,比去年增加了51萬(wan) 人,再創曆史新高。這一龐大的考生群體(ti) 即將進入大學,麵對未來工作的巨大變革。家長們(men) 也早在填報誌願之前,就對未來反複展開了討論,關(guan) 於(yu) “最差專(zhuan) 業(ye) 排行”、“最容易找工作專(zhuan) 業(ye) ”的話題總能引發關(guan) 注。
焦慮的背後,是的驅動。當“AI做題家”僅(jin) 花40秒就寫(xie) 完了40篇800字的高考作文時,當機器人僅(jin) 用1秒鍾就補全了傳(chuan) 世名畫《富春山居圖》殘卷時,每個(ge) 人都會(hui) 懷疑工作的意義(yi) 所在。
“未來像是一場盛夏的瓢潑大雨,當它忽然降臨(lin) 的時候,我們(men) 甚至無暇打開手中的雨傘(san) 。”這是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感受。而“AI取代人類工作的時間”也的確在被提前,麥肯錫調查顯示:在2030年至2060 年間將會(hui) 有50%的職業(ye) 被AI取代,中點為(wei) 2045年,與(yu) 之前的估計相比,加速了大約十年。
重新工作,成為(wei) 我們(men) 在未來必須要做的事情。
未來的兩極化
麥肯錫在一份名為(wei) 《未來工作新篇章》的報告中指出,未來勞動市場將出現兩(liang) 極分化的情況。到2030年,預計高薪工作的比例將增長1.8%,而低薪工作可能減少1.4%。低工資工人在“重新擇業(ye) ”方麵麵臨(lin) 挑戰,因為(wei) 勞動市場將重新偏向於(yu) 高薪職業(ye) 。此外,實現淨零排放、勞動力老齡化、電子商務增長,以及基礎設施和技術支出及整體(ti) 經濟增長等因素也可能轉變就業(ye) 需求。
麥肯錫通過分析發現,STEM相關(guan) (包括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個(ge) 學科領域)、醫療保健和其他高技能職業(ye) 的勞動力需求將繼續上升。從(cong) 2022年到2030年,醫療專(zhuan) 業(ye) 人員和其他STEM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員的需求將增長17%到30%。
在技術技能方麵,調查中的公司報告最短缺是擁有高級IT技能和編程、高級數據分析以及數學技能的人才資源。在高級認知技能方麵,大約40%的受訪高管指出,明顯的短缺出現在批判性思維和處理複雜信息的能力上,而這些技能對於(yu) 與(yu) 新技術的協同工作是必需的。社會(hui) 和情感技能會(hui) 大幅增長,這種增長的背後是對人際同理心和領導技能的強烈需求,特別是在醫療保健和管理職位上,這些技能變得尤為(wei) 關(guan) 鍵。
麵對上述這些未來趨勢,以下是麥肯錫建議采取的關(guan) 鍵措施:
1. 注重新
盡管基礎技術技能仍然重要,但未來更需要擁有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jue) 能力、創造力和協作能力的員工隊伍。
2. 投資培訓和教育
教育機構和政府需攜手合作,開發並提供培訓計劃,以確保工人能夠掌握AI驅動的工作環境中所需的技能。同時,領導者必須深刻理解自動化技術,這涉及到評估這些技術所能釋放的總體(ti) 能力,以及它們(men) 對工作角色和技能需求帶來的影響。這種深入的理解對於(yu) 製定全麵的戰略規劃和實現目標至關(guan) 重要。
3. 進行人力資源再部署
有效重新分配人力資源,以承擔更具價(jia) 值的任務。建議個(ge) 人應積極參與(yu) 培訓項目,以適應這些變化。管理者也應增加對員工教育和培訓的投資。自動化有潛力促進生產(chan) 力和經濟增長。然而,如果勞動力的技能水平不能得到顯著提升,人工智能的全部潛力將難以實現。
重新認識工作與生存的關係
不管學者如何預測,誰也無法確切地知道這場技術革命未來將如何演變。未來10年的熱門職業(ye) ,並不代表在未來20年以後還會(hui) 存在。我們(men) 更應該去做的,是重新思考人和工作的關(guan) 係。
在工業(ye) 時代,藍領工人之所以願意去做枯燥的重複性工作,是因為(wei) 長期形成的價(jia) 值觀:賺錢可以買(mai) 房、後代可以活得更好、勤奮是最重要的等等,總之“工作就是你人生的意義(yi) ”。所以很多人相信了“工作——賺錢謀生——獲得成就感”的人生模式,做了一輩子工。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當AI時代來臨(lin) 時,很多人會(hui) 因為(wei) 工作被取代而感到非常痛苦。因為(wei) 我們(men) 所做的工作還會(hui) 決(jue) 定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未來的前景、我們(men) 在哪裏以及我們(men) 同誰一起度過大部分時間,工作不僅(jin) 能彌合無限欲望和有限資源之間的鴻溝,也塑造著我們(men) 在諸多方麵的價(jia) 值觀。
但我們(men)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AI對生產(chan) 力的促進,我們(men) 從(cong) 物質中獲得的成就感正越來越少。因為(wei) 客觀來看,我們(men) 進入一個(ge) “豐(feng) 饒社會(hui) ”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當AI和機器人創造出比藍領高數倍的勞動時,未來所有的物品都會(hui) 變得越來越便宜,合成生物技術來做材料的發明使能源也會(hui) 越來越便宜。社會(hui) 將越來越靠近經濟學家凱恩斯在1930年就曾預測的:到21世紀初,資本的積累、生產(chan) 力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應該能將我們(men) 帶到“經濟樂(le) 土”,屆時,每個(ge) 人的基本需求很容易被滿足,人們(men) 每周的工作時長不會(hui) 超過15個(ge) 小時。
當經濟問題不再人類麵臨(lin) 的首要問題時,意味著我們(men) 要拓展工作的定義(yi) ,不能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如何謀生這一範疇。這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新的視角,幫助我們(men) 重新審視從(cong) 生命起源到忙碌的現代,人類同工作的關(guan) 係的演變曆程。
李開複在新書(shu) 《AI未來進行式》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大量建築工人失業(ye) 了,公司因此為(wei) 他們(men) 安排了虛擬的建房工作,就像打遊戲一樣,從(cong) 中獲得成就感。“在我們(men) 沒有被工作規訓之前,古時候,其實很多人認為(wei) 自己的生命意義(yi) 是大於(yu) 工作的,可能是家庭、友情,或者自己愛做的事,琴棋書(shu) 畫等等。一直到了工業(ye) 時代這些想法才改變。”李開複說:“我們(men) 需要花一些時間讓自己回歸以前人類的狀態,但是不可以奢望這個(ge) 改變會(hui) 在10年20年之內(nei) 發生,會(hui) 需要比較漫長的時間。”
的確,曆史在提醒我們(men) ,工作的內(nei) 涵不應該局限於(yu) 努力解決(jue) 經濟問題。或許,我們(men) 應該感謝AI,把人類從(cong) 重複性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
正如李開複所言:“要跟AI競爭(zheng) ,我會(hui) 建議年輕人把創造、規劃和情商等軟實力排在最高位置,然後也要非常開放地去學習(xi) 使用AI的工具,並且找到一個(ge) 自己喜歡的方向。當你吃飯洗澡都在想這個(ge) 事情時,所達到的功力更難被AI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