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節目中,楊天真分享了自己換行業(ye) 時的心路曆程。很多人的換行思路是“這份工作我幹不下去了”,但楊天真的換行思考卻是“做得好,它就不應該換工作嗎?”
楊天真覺得她當時的工作重複性比較大,並且那個(ge) 時候她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建立,對於(yu) 自己喜歡什麽(me) 、討厭什麽(me) 也越發明確了。於(yu) 是她不願意花精力去應付、敷衍別人。
重點是她認為(wei) 這種敷衍對別人不好,對自己傷(shang) 害更大。
很多人在職業(ye) 倦怠期或者找到職場舒適區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因為(wei) 這種“混日子”的想法,抗風險性極低。
1 / 應付職場的人 終會被職場敷衍
一位職場博主做過一次采訪,去了解當下打工人摸魚的理由,最後分為(wei) 3類:
第一類是明明5天活兒(er) ,卻要上6天的班,不如摸魚排解無聊;
第二類是幹的活兒(er) 和拿到的報酬不成正比,不如節省點體(ti) 力;
第三類是幹得越多錯得越多,不如摸魚自保。
有人把上班摸魚稱為(wei) 帶薪娛樂(le) ,仿佛在公司幹點工作以外的事就是占了老板的便宜,這是常見的打工人思維。
這種思維的弊端就在於(yu) 傷(shang) 敵八百自損一千,甚至是不傷(shang) 敵分毫。
管理大師德魯克曾提出一個(ge) 觀點,一個(ge) 公司80%的收益是由20%的人所創造的。
普通員工日常的摸魚,很難影響到老板的賺錢實力,卻會(hui) 影響自己的一生。
之前在知乎上看過一個(ge) 問題:一個(ge) 人35歲還在投簡曆找工作,這說明了什麽(me) ?
有個(ge) 答案非常紮心,卻非常真實:說明這個(ge) 人沒得到所在領域的認可。
表麵上我們(men) 靠著勞動和時間去置換報酬,是在為(wei) 別人打工。但實際上,我們(men) 是在為(wei) 個(ge) 人簡曆打工。
不經曆中年找工作的困窘,很難體(ti) 會(hui) 到年輕時摸魚的大力反噬。
2 / 警惕隱形混日子 避免成長停滯不自知
魏曉林在一家公司做網絡推廣,每天的工作任務就是在網絡平台,發一定數量的帖子。
她每天都很“上進努力”,一到公司就立即進入工作狀態,開電腦——找文章——做修改——附上公司的聯係方式,點擊發布一氣嗬成。
她就重複這樣的動作日複一日。直到有一天,領導一語點醒夢中人:“做網絡推廣的途徑還有很多,比如:競價(jia) 、SEO、微信公眾(zhong) 號運營等。你是否有過了解?是否想過落地執行?”
魏曉林的反應可想而之,她每天隻想守著自己的一畝(mu) 三分地,看似聽話認真,但本質上隻想守著那點捉襟見肘的工資惶惶度日。
這類人往往是受別人驅動,領導撥一下動一下,不撥就不動。能力的上限取決(jue) 於(yu) 別人對他負責的上限。但職場永遠是對隻自己和工作負責的地方。
這是典型的隱性混日子的行為(wei) 。用機械化的動作去掩蓋擺爛躺平的本質,在渾渾噩噩中慢慢變老,但逐漸失去變好的資格。
3 / 上進無須走出舒適區 要竭力擴大舒適區
喬(qiao) 布斯說:“要時刻保持能力的重啟。”但這裏的重啟並非是另起爐灶,拋棄之前擁有的一切,而是要找到底層邏輯進行有效遷移。
有段時間走出舒適圈這個(ge) 詞風靡職場。王鈺涵對於(yu) 這個(ge) 突然湧現的新概念異常癡迷,她將職場中的上進跟走出舒適圈劃上了等號。為(wei) 了破圈,她做了不少折騰,但筋疲力竭。
她一個(ge) 廣告公司的客戶經理,卻在維護好客戶的同時,逼迫自己學運營,做設計。甚至從(cong) 零做起,開始學習(xi) 畫畫、建模。一頓操作直接給自己開啟了Hard模式,出力不討好的同時狠狠自虐。
在此之前我們(men) 聽過很多論調都是關(guan) 於(yu) 走出舒適區的,但這是反人性的。
舒適區並不需要走出,而是需要擴大的。工作中,永遠不要花費大量精力,妄圖用自己的地板去觸摸別人的天花板。
職場中能讓你躺平混的區域,都是你很難再精進提升的舒適區,另起爐灶會(hui) 太過費力,舒適區+恐懼區/學習(xi) 區的擴展才是有效探索。
看到過一句話想與(yu) 君共勉:年輕時,保持在刀尖上起舞的危機感,方可在中年時如履平地。
不論到了任何時候,困住你的永遠不是年齡,而是能力。
不要因為(wei) 跟老板置氣,而荒廢了自己的賺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