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振興(xing) 有很多事情要做,芯片已經成為(wei) 興(xing) 奮劑。
美國商務部近日公布《Chips》芯片法案,近400億(yi) 美元現金補貼如何使用?這些細則令人關(guan) 注。美國政府最近變成了“芯片政府”,這幾個(ge) 月連續圍繞芯片戰,頻出重拳。拉攏荷蘭(lan) 和日本政府搞裝備圍堵;拉攏日、韓國和中國台灣搞CHIP4小四國。而美國半導體(ti) 企業(ye) 界麵向未來已經規劃有近3500億(yi) 美元的投資。這些舉(ju) 措,不斷刷新耳目,讓人在連環拳的風聲中,感覺到美國似乎正在奪回的優(you) 勢。
那麽(me) ,美國能否重新奪回製造優(you) 勢?可以換一個(ge) 角度看一眼。
看完麻省理工學院1989年完成的《美國製造業(ye) 的衰退及對策:奪回生產(chan) 優(you) 勢》。
關(guan) 心製造業(ye) ,一向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傳(chuan) 統。它來自的校長往往會(hui) 親(qin) 自過問這項傳(chuan) 統,進行規模化調研並向白宮提交建議。俯瞰美國製造,提供全景式掃描,是該學院的拿手好戲。質量之高,不次於(yu) 任何一個(ge) 智庫研究。
實際上,它在1986年就成立了一個(ge) 美國製造業(ye) 生產(chan) 率委員會(hui) CIP。這個(ge) 委員會(hui) 在經過三年大量調研美國製造業(ye) 現狀之後,分析了半導體(ti) 、家電、鋼鐵、機床等行業(ye) 的美國衰退情況,完成了這本書(shu) 。麵對鏽跡斑斑的美國機器,麻省理工教授們(men) 痛心疾首,向白宮大力呼籲要挽回美國生產(chan) 效率,並且給出許多對策。
現在離這本書(shu) 已經過去了三十四年,隻能說美國現在原有的製造業(ye) 情況會(hui) 更糟糕。如果說當時還隻是行走不便,現在隻有靠著外部輸液吊瓶,美國才能保持現有的活力。換言之。美國需要高度依賴國際貿易,一個(ge) 高度有效率的供應鏈是美國繁榮的基礎。現在美國執意打碎既有的輸液瓶,尋求重新打造一個(ge) 新的瓶瓶罐罐。
那麽(me) ,我們(men) 現在就來看看當時為(wei) 什麽(me) 美國的機床會(hui) 衰落下去?
美國機床在二戰後一度繁榮。在60年代中期,美國進口的機床隻有4%,是絕對的淨出口國。而到了1985年則有超過50%的機床來自進口,深陷貿易逆差的泥潭。
《奪回生產(chan) 優(you) 勢》這本書(shu) 分析了美國墮落,主要給出了以下幾個(ge) 原因:
第一是美國用戶采用設備技術更新不積極,導致美國市場對機床需求不足。這個(ge) 聽上去很奇怪,但事實如此。在上個(ge) 世紀70年代,德國、日本、法國都在大力更新設備;而美國卻慢條斯理,太自信了。另外一個(ge) 原因,其實也是華爾街的幹涉。華爾街不太喜歡這些重資產(chan) 投入。因為(wei) 它降低了企業(ye) 的利潤情況。
實際上美國製造業(ye) 的投資在八十年代並不活躍,這也導致機床投資更是腰斬。

圖:美國機床衰落與興旺之路,蘭德:1994年
第二個(ge) 原因是美國機床家族小企業(ye) 很多,多是工匠創業(ye) ,二三十人的機床廠很多。當全球手動機床向數控機床邁進的時候,這些四分五落的小企業(ye) 無法完成轉型。
說到這裏,人們(men) 會(hui) 很驚訝,畢竟NC數控係統就是在麻省理工最早推出來的。然而美國卻錯失了機床數控化的最佳時機。而日本和德國則迅速集中資源。日本通產(chan) 省扶持日本發那科,隻做數控係統。發那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日本已經占據了日本控製器將近90%的市場。而西門子則憑借電氣電子優(you) 勢,其數控係統也得到了德國機床廠家廣泛的使用。而在美國,通用電氣GE和AB(現在的羅克韋爾)兩(liang) 家公司卻仍然提供專(zhuan) 機控製係統。使用者很難操作,維修複雜。這個(ge) 看似很小的差異,讓美國數控機床錯失黃金發展時期。
第三是一個(ge) 國家的係統整合能力。日本政府呈現了強大的規劃能力,它大力促進中小企業(ye) 合並。最後使得日本70家機床廠Top14家,占據幾乎三分之二的市場。另外,讓這些機床廠家采用專(zhuan) 業(ye) 化分工,一個(ge) 企業(ye) 隻做一個(ge) 產(chan) 品。如岡(gang) 田隻做磨床,山崎馬紮克隻做加工中心。這看起來很像是中國在“一五計劃”中采用的十八羅漢機床,各自有專(zhuan) 門的分工。日本製定了標準化,打通了產(chan) 品的模塊化。又鼓勵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化分工,使得日本機床是全國進退一盤棋。德國則采用了“母工母機”策略,工業(ye) 母機上麵一般都是工程公司集團,統一協調旗下的機床策略。德國和日本都采用係統規劃發展機床的方式;而美國還在各自為(wei) 政。即使當時出現了聯合集團,如UNOVA收購了不少機床品牌,但仍然是各行其是,沒有實現子品牌的整合。
第四個(ge) 原因是美國沒有出口戰略,競爭(zheng) 力不足。美國機床滿足於(yu) 通用機床,而忽視專(zhuan) 用機床的發展——後者又費力,利潤又不高。這一點,也曾是中國大連機床在2010年之後采取的策略——像賣汽車(白菜)一樣賣機床。這種發展通機的理念,最後導致了大連機床的破產(chan) 之路。為(wei) 了資助機床廠家出口,日本政府悄悄地為(wei) 日本機床出口提供了大量形形色色的隱蔽資金。它聲稱隻有50萬(wan) 美元,但美國律師發現了這種補助的秘密渠道,實際上每年提供了至少10億(yi) 美元的資金。出口戰略讓日德在全球練兵場上提升了自己的競爭(zheng) 力。德國靠著高端機床,日本則憑借低價(jia) 格、快交付和強服務。雙雄駕到,直接擠垮了準備不足的美國機床。
而美國政府也坐視不管,既沒有出錢提供共用的基礎研究機構,讓中小企業(ye) 可以完成創新,也沒有促進推動工程教育。當時,機床界唯一複興(xing) 的經費往往來自國防部,但後者有限的項目其實是無法勝任的。更重要的是,當時有一種輕視製造業(ye) 的趨勢。大學不肯培養(yang) 這樣的大學生,而高材生就業(ye) 也很少。而機床被看成是一種“窩窩囊囊”的產(chan) 業(ye) ,這導致美國機床處於(yu) 人才失血的狀態。
然而,麻省理工的報告,看上去並沒有被美國政府重視。
實際上美國蘭(lan) 德智庫在1994年也推出了一個(ge) 《美國機床衰落與(yu) 興(xing) 旺之路》的報告,洋洋灑灑幾百頁,最後看上去也沒有被采納。
2010年,麻省理工的製造業(ye) 生產(chan) 率委員會(hui) CIP再次花費三年,又做了一次美國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的調查。這次,焦點放在美國製造如何實現創新。
但整體(ti) 看,這些智庫苦口婆心的效果都不明顯。麻省理工學院總結的很多經驗,至今仍然無法突破。道理說的很清楚,奈何美國製造係統性缺陷也很明顯。
美國的機床已經無法挽回了。現在就看芯片。麵對美國政府的補貼,親(qin) 兒(er) 子英特爾和美光早已誌在必得,這兩(liang) 家似乎想拿走60%以上的份額。而在美國同樣投下400億(yi) 美元巨資的台積電,似乎可能隻能分得10%。同樣投入巨資的美國三星,也多不了太多,這讓台積電和三星都處於(yu) 尷尬局麵。而且,使用這些法案的補貼還有很多令人抓狂的細節,效率也沒有想象那麽(me) 高。
在此全球化出現供應鏈大分流的時刻,決(jue) 戰卻在美國本土之外的戰場。實際上未來就是要看,中國的供應鏈如何跟全新的平行供應鏈進行效率對決(jue) ,建立碾壓性的中國製造優(you) 勢,才能讓那些東(dong) 南亞(ya) 和墨西哥的供應鏈永遠處於(yu) 備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