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外貿大概分為(wei) 兩(liang) 種,第一種:一直做工廠,內(nei) 銷很強,有一部分外貿公司客戶,基於(yu) 某些特定的想法,開始切入外貿,這種我們(men) 會(hui) 在後麵的文章裏跟大家聊。
今天我們(men) 聊一下第二種:外貿公司轉型工廠,及其發展模式中的一些特點。
外貿公司為(wei) 了在越來越多的工廠開始做外貿的環境中活下去,會(hui) 有兩(liang) 個(ge) 選擇:第一種是往市場端延伸,要麽(me) 做海外分公司,搖身一變成為(wei) 工廠的客戶而不是競爭(zheng) 對手,要麽(me) 做綜合采購服務,一站式采購;第二種,向供應鏈端延伸,投資某一家供應商,或者幹脆自己做工廠。
我們(men) 今天不討論外貿公司轉型工廠到底有哪些坑哪些檻,畢竟作為(wei) 曾經大量轉型失敗者的一員,實實在在沒有資格指手畫腳。
我更希望以第三方服務公司的視角,以利貿谘詢所服務的大量這類客戶的發展曆程為(wei) 基礎,給大家分析下,如何避免發展中的業(ye) 務和產(chan) 能的相互擠壓。
先看一幅圖,這是絕大部分這個(ge) 類型企業(ye) 的初始狀態。

很明顯,業(ye) 務強,供應鏈弱,或者說供應鏈滿足不了業(ye) 務端的配合需求。
原本希望提升自己的,自己搞了工廠,卻帶來一堆麻煩:
■ 原本可以轉嫁給工廠的成本,隻能自己承擔;
■ 專(zhuan) 業(ye) 工廠的支持力度,專(zhuan) 業(ye) 程度,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也一定強於(yu) 正在磨合中的團隊;
■ 產(chan) 能有限,交付在初期的問題很多,質量未必穩定;
■ ......
■ 原本期待滿滿的業(ye) 務團隊,因為(wei) 落差而產(chan) 生各種抱怨。
於(yu) 是老板就會(hui) 把自己的很多時間投向工廠的管理和優(you) 化,不管是不是有專(zhuan) 業(ye) 人才加入。
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後,生產(chan) 理順了,產(chan) 能上去了,產(chan) 率提升了,矛盾又出現了。
畢竟工廠的設計產(chan) 能一般都會(hui) 大於(yu) 現有銷售額,老板會(hui) 想,我投入了這麽(me) 高的代價(jia) 去理順工廠,得盡快有更高超出,更高回報啊!
這個(ge) 時候狀況會(hui) 變成下麵這幅圖的局麵。

真正的問題出現了:
■ 之前的快速發展真的是因為(wei) 業(ye) 務團隊能力足夠強嗎?老板自己做出的產(chan) 值占了多少?
■ 競爭(zheng) 的白熱化中,現有團隊的能力真的可以殺出一條血路嗎?
■ 就算是老業(ye) 務能力很強,可是他們(men) 的精力跟得上嗎?畢竟有那麽(me) 多老客戶服務;
■ 他們(men) 真的還能拿出創業(ye) 初期,一往無前的衝(chong) 勁嗎?
■ 新梯隊準備好了嗎?畢竟剛剛進來的新人需要成長時間;
■ 供應鏈沒整好,還能借助,整好了,大量的資金投入,精力投入,短時間沒有銷售起來,麻煩就大了!
■ 開工不足,工人穩定性就有問題,成本也會(hui) 偏高。
這還沒算上重資產(chan) 前期投入和後期不斷投入帶來的資本占用,甚至是貸款,給老板帶來的精神壓力。
這個時候,很多老板開始出現昏招——當然,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
■ 強壓老業(ye) 務拿出更多精力,甚至加班;
■ 單純從(cong) 工作量角度加入大量KPI;
■ 挖帶著客戶四處遊走的行業(ye) 內(nei) 老業(ye) 務;
■ 低價(jia) 競爭(zheng) ;
■ 放棄原有的清晰定位,啥都做;
■ 大力發展針對貿易公司的生意,給出的條件甚至優(you) 於(yu) 給自己業(ye) 務人員。
凡此種種,比比皆是!
所以,,一定是未雨綢繆,盡量實現無縫對接。
既然有那麽(me) 強的信心可以搞好生產(chan) 環節,為(wei) 什麽(me) 不為(wei) 將來產(chan) 能的優(you) 化提前做好準備呢?
又經過一段時間,下圖又出現了:

怎麽(me) 辦?
繼續擴產(chan) 能嗎?
這絕對不會(hui) 是絕大部分公司的最優(you) 選擇。
畢竟,真正餓死的工廠不會(hui) 很多,更多的是倒在盲目擴張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