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华体汇官网登陆!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業資訊 » 企業勝經 » 正文

三森:黑液變寶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2-17  瀏覽次數:1493
           進退兩難之間,鄭昌今選擇了堅持。

    那是2006年,做了整整六年的研發,技術上依然沒有突破,最後,“連專(zhuan) 家都全部撤走了”。但是,作為(wei) 江西三森紙業(ye) 有限公司(簡稱“三森”)的董事長,鄭昌今咬牙堅持了下來。

    這項難以攻破的堡壘就是造紙業(ye) 的上遊——製漿產(chan) 業(ye) 中的清潔生產(chan) 技術。簡單說來,就是通過設備改造,使企業(ye) 在用半化學法製漿的過程中,自行消化那些汙染藥液,使汙染液的排放量達到最低,溶液濃度達到國家標準。

    實際上,早在2003年,公司的技術在美國的實驗室已獲得成功,但設計人員在隨後的工業(ye) 化環節上碰到很大的問題。不過,由於(yu) 鄭昌今的堅持,今年初,公司終於(yu) 獲得竣工驗收的環評,公司得以進入量產(chan) 。

    對於(yu) 政策的新變化,三森自然也留意到了:“十一五”期間將關(guan) 停落後造紙產(chan) 能650萬(wan) 噸,今年底前將關(guan) 停其中約550萬(wan) 噸的落後產(chan) 能。“650萬(wan) 噸是什麽(me) 概念?整個(ge) 中國的製漿能力是每年2000多萬(wan) 噸,其中非木漿源占到了1300萬(wan) 噸。650萬(wan) 噸相當於(yu) 非木漿源中一半的產(chan) 能!”對於(yu) 鄭昌今來說,這樣的一個(ge) 機會(hui) 無疑為(wei) 公司創造了大展拳腳的時機。

    “黑液”變身“木質素”

    “說實話,最初上馬這個(ge) 製漿項目時,我們(men) 的選擇權很少。”鄭昌今回憶道,“不過好在江西省的環保局對這個(ge) 項目挺感興(xing) 趣,派了三批專(zhuan) 家前來調查,最後認可了我們(men) 。”

    鄭昌今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留美歸國後,他卻把三森開到了江西宜春市。

    這是因為(wei) 從(cong) 2003年起,所有新建的造紙製漿項目都必須經過環保局的審批,隻有當地的環保局同意了,廠家才能建起來。更何況,三森的技術當時尚處於(yu) 實驗室階段,誰也無法預言這項技術能否實現工業(ye) 化。

    不過,當時的鄭昌今並沒有想到,兩(liang) 年多後,這項技術的工業(ye) 化進程依然無所進展,就連江西省環保局也對公司長期的試驗漸漸沒了信心。那是公司最困難的時期,如今回想起來,那段進退兩(liang) 難的日子卻給了鄭昌今不少啟發。

    “環保和製漿是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的產(chan) 業(ye) ,公司當時請了兩(liang) 批人做,建了兩(liang) 條生產(chan) 線,一條是製漿線,一條是處理線。結果發現,做廢棄物處理的成本根本不是我們(men) 所能承受的,技術無法使工廠盈利,於(yu) 是,整個(ge) 工藝都被顛覆掉了。”他回憶道。

    看清了這個(ge) 症結後,鄭昌今將生產(chan) 和環保納入一套體(ti) 係下,力求在流程設計中用最小的成本,達到環保的目的。

    簡單說來,公司將製漿過程中產(chan) 生的黑液進行技術處理後,重新投放到係統裏去。這樣一來,這部分黑液就在係統裏循環反應,“循環的次數越多,排放量就越少”,最後,這部分溶液蒸發後可以提取出一種叫“木質素”的物質,用來做混凝土的添加劑。

    盡管木質素的市場尚處於(yu) 培育階段,但“作為(wei) 石油萃取物的替代性產(chan) 品,木質素的單價(jia) 也在看漲”。鄭昌今告訴記者,木質素產(chan) 生的收入能平衡其處理成本,因此,在紙漿市場售價(jia) 差別不大時,三森通過這種“二次銷售”,能使公司獲得較好的利潤。

    實際上,除了生產(chan) 木質素外,處理黑液還有一種更為(wei) 傳(chuan) 統的技術——“堿回收技術”。這種技術通過對黑液的濃縮、燃燒、反應,生成堿和碳酸鈣,再將堿投入生產(chan) 。不過在鄭昌今看來,非木類纖維材料的堿回收技術,特別是半化學漿工藝的堿回收技術在國內(nei) 外尚不成熟,於(yu) 是木質素成了替代堿回收的一種途徑。

    “即便是製作木質素,依然涉及黑液的濃度問題,能做到自我平衡或略有盈利已屬不易。”與(yu) 此同時,公司還在研發半化學漿的堿回收技術,“如有突破,將為(wei) 公司提供兩(liang) 種黑液處理模式”。

    無論采取哪種模式,對三森這樣的企業(ye) 來說,關(guan) 鍵就在於(yu) 降低成本,維持毛利水平。原因是“通常情況下,紙漿的最終售價(jia) 比較固定,製漿廠為(wei) 了追求利潤,就必須不斷壓縮生產(chan) 成本。成本壓得越低,利潤就越高,三森力求的就是將環保成本盡量消化掉。”鄭昌今這樣說道。

             緊握技術

    “傳(chuan) 統的製漿工藝下,一萬(wan) 噸的製漿能力對應了1億(yi) 元的投資,其中,環保費用占了大頭。而對於(yu) 三森公司來說,一萬(wan) 噸的產(chan) 能隻需同業(ye) 三分之一的成本。”談到這點,鄭昌今顯得自信滿滿。

    據他介紹,和普通的造紙廠相比,三森的“設備本身並沒有多大變化,隻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些改造。”他告訴記者,“這也就是我們(men) 能大規模地收購由於(yu) 環保而淘汰下來的廠家的原因。”

    根據他的計劃,公司將在近兩(liang) 年被關(guan) 閉的企業(ye) 內(nei) ,選擇合適的對象進行收購兼並。而在收購的同時,三森也獲得了快速擴張的可能。

    對於(yu) 如此快的發展,公司想出了一係列方法來避免競爭(zheng) 對手的跟風。鄭昌今表示,三森的技術分為(wei) 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兩(liang) 部分。物理反應即通過各種研磨、機械的手段提取,“隻需把機器打開再裝上就能了解”,因此被模仿複製的可能性非常高。而對於(yu) 化學反應,人們(men) 隻需知道反應的時間、配方、溫度,便能輕易地操作。

    “考慮到這些,我們(men) 打算隻做生產(chan) ,而放棄技術轉讓和出售設備。”鄭昌今表示。在他看來,技術轉讓當前有很大的風險,一旦技術的壁壘被攻破,這項專(zhuan) 利就會(hui) 被沒有授權地複製,屆時,公司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更何況,公司的前期研發做了七年,一旦做技術轉讓,“七年的成果隻要寫(xie) 在一張紙上,對方就全明白了”。因此,鄭昌今還想到了“把核心技術燒在不可譯的芯片裏”。

    今年初剛拿到竣工驗收環評的三森,在3月上馬了第一條年產(chan) 1.2萬(wan) 噸的生產(chan) 線,10月還將再上馬一條2.2萬(wan) 噸的生產(chan) 線。截至今年底,三森的產(chan) 量預計為(wei) 1萬(wan) 噸,收入在3900萬(wan) 左右。

    “到2010年,新廠的10萬(wan) 噸產(chan) 能就會(hui) 開始釋放,到時的收入會(hui) 在5.5億(yi) 元左右。”鄭昌今表示,到2012年時,公司的年產(chan) 能計劃達到100萬(wan) 噸。

    造紙產(chan) 業(ye) 具有資金密集的特點,進一步的擴張意味著資金的缺口。鄭昌今告訴記者,公司目前正在啟動第一輪融資,金額在4500萬(wan) 美元左右。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於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企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一周資訊排行
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