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首席執行官阿列克謝·米勒(Alexei Miller)宣布,俄羅斯和中國已簽署關於建設“西伯利亞力量-2”天然氣管道的備忘錄。管道建成後,俄羅斯將每年經蒙古國向中國運輸多達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期限為30年。
當天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就相關提問回答稱,中俄一貫本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開展包括能源在內的各領域務實合作。“關於你提到的具體項目,建議向中方的主管部門進行了解。”
路透社2日報道援引專家分析稱,這一合作動態凸顯出,盡管西方多次要求中國減少與俄羅斯的深度合作,但中方並未理會此類訴求。
牛津能源研究所的中國能源研究主管米哈爾·梅丹(Michal Meidan)指出:“‘西伯利亞力量-2’項目相關消息的宣布,是能源地緣政治領域的重大轉折點。這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不再關心西方的看法,而且中國並不孤單。”
早前還有報道稱,俄羅斯北極液化天然氣二號項目擬建的第三條生產線,預計將采用中國提供技術。報道認為,這同樣表明,中國有能力頂住西方施壓,拒絕孤立俄羅斯。
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在失去歐洲天然氣市場這一高利潤板塊後,俄羅斯將能源出口重心轉向中國,俄氣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擱置已久的“西伯利亞力量-2”管道協議落地,展望該管道有望取代“北溪-2”。有分析人士認為,盡管天然氣定價、管道融資和建設時間表等關鍵細節尚未最終敲定,但項目的推進已顯示出北京在與莫斯科的關係中影響力日益增強。
卡內基俄羅斯歐亞中心主任、中俄關係專家亞曆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表示,“這份協議表明,中國對該管道及俄羅斯能源資源感興趣,但這還不是最終交易。”
他認為,歐盟計劃到2027年前全麵停止使用俄羅斯能源,鑒於俄羅斯對歐出口幾乎沒有恢複可能,因此任何協議都將更有利於中國。與此同時,中國也正在加速推進經濟脫碳、擴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通過能源多元化實現能源獨立。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俄境內段“西伯利亞力量”管道開工儀式。視覺中國
中俄能源合作是兩國務實合作的重要基石,能源貿易占中俄貿易總額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俄總統普京今年1月宣布,俄羅斯是中國原油、天然氣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也是俄羅斯能源資源的最大消費國。
中俄2006年簽署《關於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諒解備忘錄》,兩國計劃修建東西兩條天然氣管道,其中西線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2”)計劃經過阿爾泰地區,預計全長2000餘公裏。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已於2019年正式投產通氣,去年12月全線貫通,而西線管道建設至今尚無進展。
“今日俄羅斯”(RT)此前稱,該項目出現延誤,主要是因為中俄兩國在供氣價格、管道線路方麵尚未達成一致。
2日接受采訪時,俄氣首席執行官米勒表示,“西伯利亞力量-2”輸送天然氣的具體價格將另行協商確定。他同時透露,預計對華出口天然氣的價格,將低於俄氣目前向歐洲客戶收取的費用。
米勒還提及,在俄總統普京此次訪華框架內,俄氣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商業協議,雙方同意將“西伯利亞力量”輸氣管道的年輸送量從380億立方米增至440億立方米,並將“遠東”管道的年輸送量從100億立方米增至120億立方米。
克裏姆林宮表示,此次中俄會談期間共簽署22項協議,其中包括俄氣與中國石油的戰略合作協議,但未披露具體內容。
另據蒙古國通訊社消息,在9月2日上午的中俄蒙三國元首第七次會晤中,各方同意將中俄蒙經濟走廊規劃延長5年至2031年,並同意建設從俄羅斯經蒙古國至中國的天然氣管道項目。
“這項重大合作終於步入正軌,”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基裏爾·巴巴耶夫(Kirill Babaev)說,“盡管我們尚不清楚定價、輸氣量參數以及管道分包商的信息,但政治談判現在已正式結束,接下來將進入商業執行階段。得益於俄中蒙三國領導人的支持,這一階段必定會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