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思維
一、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當中持續增長
1.企業增長的兩種表現形式
做企業(ye) 非常不容易。如果做企業(ye) 很容易,大家都來做企業(ye) 了。為(wei) 什麽(me) 做企業(ye) 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事實上,做企業(ye) 要回答一個(ge) 基本命題——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持續增長。
從(cong) 長周期來看,企業(ye) 增長有兩(liang) 種表現形式:一是企業(ye) 一直持續穩健的增長,穿越不同周期。但這種成長方式比較少見,需要企業(ye) 在戰略轉型、業(ye) 務組合方麵謀劃好,從(cong) 第一曲線到第二曲線到第三曲線,在每個(ge) 轉型階段把握好戰略節奏。
二是U型增長,遇到危機業(ye) 績會(hui) 降下來,然後再慢慢地恢複增長。最麻煩的是企業(ye) 的增長曲線變成L型了,無法增長了。
所以,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持續增長是一個(ge) 基本的戰略命題,如果今天講不確定性的環境,我們(men) 可以找出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
比如地緣政治危機、貿易壁壘以及新技術對傳(chuan) 統模式帶來的影響等等。
這些都是大的外部環境,當然很重要。但是,企業(ye) 管理者更要關(guan) 注企業(ye) 經營的小環境。
2.企業家需具備的兩種能力
要想獲得持續的增長,企業(ye) 家必須同時具備兩(liang) 種能力:一是看過去,二是看未來。
為(wei) 什麽(me) 要看過去?你要反思過去的增長是因為(wei) 核心能力的推動,還是因為(wei) 某種紅利推動了企業(ye) 的增長。
看未來更不用說了,要指明公司發展的方向。要看清未來,就要重新思考你行動的方式。
未來的企業(ye) 發展戰略能不能看得特別清楚呢?企業(ye) 家們(men) 不要對自己的戰略前瞻能力太樂(le) 觀,大多數情況下,未來是難以看清楚的,能看到未來發展的大勢就是了不起的。
正如任正非所言,方向大致明確,組織充滿活力。危機難以預測,隻能預防。
因此,我們(men) 要從(cong) 長周期來看今天的成功企業(ye) ,看看這些企業(ye) 在曆史上都經曆過哪些磨難。
我重點研究企業(ye) 如何穿越不同的周期獲得持續增長,我選擇了六家成立在40年以上的企業(ye) 做為(wei) 研究樣本,這些企業(ye) 經曆過多次危機。
美國的西南航空是商學院裏經常使用的經典案例,但是,以往的案例主要研究西南航空的低成本策略。
我沒有僅(jin) 限於(yu) 研究西南航空的低成本策略,我研究的視角是這家公司從(cong) 1973-2019年是怎麽(me) 穿越周期,是如何度過四次大危機的?
每次危機持續5-8年時間,西南航空在四次大危機當中持續盈利了47年,沒有一年虧(kui) 損,但是美國的航空業(ye) 在這期間大麵積虧(kui) 損。
大環境都一樣,為(wei) 什麽(me) 有的航空公司虧(kui) 損,但西南航空公司47年持續盈利呢?
大家都熟悉的蘋果公司,如今是萬(wan) 億(yi) 市值公司,但如果不是喬(qiao) 布斯在1997年拯救蘋果,蘋果可能已經倒閉了。星巴克在2008年遇到了成長危機,京瓷公司從(cong) 上世紀50年代開始也經曆了多次危機,丹麥的樂(le) 高公司在2000年左右也是危機重重。
凡是成功的企業(ye) ,如果你看它的昨天,都是傷(shang) 痕累累。沒有一家企業(ye) 是順風順水,沒有經曆一點挑戰就獲得了成功。
我得出了一個(ge) 結論,組織韌性是推動企業(ye) 增長的基本動力。我把組織韌性定義(yi) 成能夠抵禦危機的影響並能夠從(cong) 危機中獲得逆勢增長的組合能力。
企業(ye) 要想穿越周期獲得可持續增長,就需要在不確定的環境當中塑造動態競爭(zheng) 能力,同時需要培養(yang) 組織的韌性。
3.高韌性企業的五項修煉
競爭(zheng) 是一個(ge) 動態的過程,管理者都希望找到保持企業(ye) 可持續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策略。但是,這很難做到,因為(wei) 競爭(zheng) 是一個(ge) 高度動態的過程。
獲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保持競爭(zheng) 優(you) 勢越來越難。
根據的大小和強弱,我把企業(ye) 分成四類:脆弱性企業(ye) 、低韌性企業(ye) 、中韌性企業(ye) 、高韌性企業(ye) 。
中韌性企業(ye) 在危機來的時候能夠快速複原,而高韌性企業(ye) 不僅(jin) 能夠抵禦危機帶來的負麵影響,還能夠利用競爭(zheng) 對手倒下的機會(hui) ,獲得逆勢增長。
怎麽(me) 才能成為(wei) 高韌性企業(ye) 呢?我提出高韌性企業(ye) 的五項修煉,包括五大韌性,分別是戰略韌性、資本韌性、關(guan) 係韌性、韌性和文化韌性。
每一項韌性能力背後都有一個(ge) 驅動因素,戰略韌性的驅動因素是精一戰略;資本韌性的驅動因素是穩健資本;關(guan) 係韌性的驅動因素是互惠關(guan) 係;領導力韌性的驅動因素是堅韌領導;文化韌性的驅動因素是至善文化。
二、的關鍵
今天重點講一下如何提高戰略韌性。
1.重塑發展模式,從規模導向轉向韌性導向
裏夫金在《韌性時代》一書(shu) 中,提到美國的杏仁產(chan) 業(ye) 基本上都集中在加州的中央山穀,當初產(chan) 業(ye) 布局目的是為(wei) 了提高效率,結果沒想到過了若幹年以後,這個(ge) 產(chan) 業(ye) 非常脆弱。
首先加州本身就缺水,而一顆杏仁需要三點多升水,它的用水量是洛杉磯和舊金山兩(liang) 個(ge) 城市的總和,時間長了以後,水資源更加匱乏。
其次,大量的杏樹集中在一起,授粉是個(ge) 麻煩的事情,蜂農(nong) 需要從(cong) 美國的東(dong) 部把蜜蜂運到西部,結果在2018-2019年美國商業(ye) 蜂群消失了三分之一。
裏夫金提出,高效率的背後往往意味著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因此,隻有高質量的發展才是有韌性的。
案例:海信集團
海信集團是一家高韌性企業(ye) ,去年的營收達到了1849億(yi) 。海信集團是如何做到高韌性企業(ye) 的呢?
(1)基本原則:穩中求進
穩中求進是海信這麽(me) 多年一直堅守的基本原則,日子好過的時候體(ti) 現不出來這個(ge) 原則的分量。
如果日子不好過的時候,我們(men) 會(hui) 發現穩中求進,讓企業(ye) 韌性十足。
(2)增長策略:一致性原則
海信不僅(jin) 僅(jin) 一直堅守穩中求進的基本原則,而且堅持了戰略一致性原則。
主要包括技術立企戰略的一致性、產(chan) 業(ye) 升級戰略的一致性、以及全球化發展戰略的一致性、這些都是在戰略上的長期堅守。
海信在戰略演變過程中保持了一致性和敏捷性的動態平衡。
(3)底線原則:安全大於(yu) 利潤,利潤大於(yu) 規模
海信還有一個(ge) 特別重要的底線原則是“安全大於(yu) 利潤,利潤大於(yu) 規模。”海信把“還貸後現金資產(chan) ”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底線指標。
2.黑海戰略:商業模式匹配戰略做轉型
海爾集團旗下有個(ge) 公司叫海爾生物,這家公司原來是做低溫存儲(chu) 設備的,它的產(chan) 品是高度專(zhuan) 業(ye) 化的,而且這個(ge) 市場容量不大,公司增長就麵臨(lin) 難題。
2018年,海爾生物用生態化戰略的思維做了疫苗網,創新了商業(ye) 模式,形成了“網器+場景+生態的模式”。
後來,又構建了智慧血液生態係統,從(cong) 輸血站開始一直到醫院的手術室,在全場景上進行商業(ye) 模式創新,這種模式的本質是生態化戰略。
海爾生物的營業(ye) 收入從(cong) 2016年的4.8億(yi) 增長到2022年的28個(ge) 億(yi) ,在細分市場中實現了突破式增長,淨利潤也從(cong) 2016年的1.2億(yi) 增長到2022年的6.1億(yi) 。
最重要的一點,它的商業(ye) 模式得到了驗證,成為(wei) 青島市第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2020年上市。
基於(yu) 對海爾等眾(zhong) 多企業(ye) 的研究,我提出了黑海戰略,這是一種新的戰略理論。
黑海戰略的核心是產(chan) 品智能化、服務場景化、能力平台化、價(jia) 值生態化。目的是構建一個(ge) 共創共贏的生態係統,為(wei) 用戶提供全生命周期和全場景價(jia) 值。
其中,全場景是在空間維度上創造價(jia) 值,全生命周期是在時間維度上創造價(jia) 值。
在黑海戰略的基礎上,商業(ye) 模式要進行創新,從(cong) 而匹配戰略的轉型,我把商業(ye) 模式分為(wei) 四種模式:從(cong) 1.0到4.0。
其中,1.0是產(chan) 品型模式,2.0是場景型模式,3.0是平台型模式、4.0是生態型模式。
企業(ye) 需要不斷地從(cong) 1.0升級到4.0,這樣企業(ye) 的增長空間就完全不同了,商業(ye) 模式的創新也可以提高企業(ye) 的戰略韌性。
如果企業(ye) 采取了黑海戰略模式,它和原來的多元化戰略最大的區別是風險降低,績效反而增加。
因為(wei) 實施黑海戰略的企業(ye) 重新定義(yi) 了自己的核心能力,這樣的企業(ye) 不僅(jin) 自己要幹得好,還要幫助生態夥(huo) 伴幹得好,賦能生態夥(huo) 伴成為(wei) 生態企業(ye) 的核心能力。
張瑞敏先生曾經講經濟的發展經曆了三個(ge) 階段,從(cong) 產(chan) 品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體(ti) 驗經濟。
而用戶的體(ti) 驗價(jia) 值不是單一企業(ye) 能夠滿足的,所以要用黑海戰略的思路,通過構建商業(ye) 生態係統給用戶提供全場景的體(ti) 驗價(jia) 值。
海爾是黑海戰略的最佳實踐者,黑海戰略這個(ge) 概念是張瑞敏先生首次提出的。
海爾集團2022年營業(ye) 收入達到了3506億(yi) ,最難得的是海爾集團實現了韌性增長。從(cong) 2001年到2022年,在這22年期間隻有2015年營業(ye) 收入下滑了6%,其他年份全部實現了正增長,這是非常難得的成績。
張瑞敏在變革時講過一個(ge) 重要的觀點:在轉型中發展,在發展中轉型。這就相當於(yu) 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換引擎,是相當不容易的。
3.戰略必須基於核心能力和資源的配置,從技術驅動到數智驅動。
在《論大戰略》這本書(shu) 中,約翰·加迪斯提出了一個(ge) 很重要的觀點,大戰略就是無限遠大的抱負和必然有限的能力之間的結合。
我始終認為(wei) ,任何企業(ye) 的能力都一定是有限的。然而,戰略則是很遠大的。
在戰略執行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戰略和能力的脫節,所以,企業(ye) 的戰略不能太宏大,要考慮企業(ye) 的能力是否支撐。能力是對戰略最大的製約。
在萬(wan) 物互聯時代,什麽(me) 是企業(ye) 的核心能力?
傳(chuan) 統的核心能力主要是基於(yu) 技術的能力,企業(ye) 擁有核心技術,核心技術可以生產(chan) 核心產(chan) 品,核心產(chan) 品可以產(chan) 生終端產(chan) 品,這種核心能力觀當前依然很重要。
但是,在數字經濟時代,僅(jin) 僅(jin) 擁有這種核心能力是不夠的,企業(ye) 需要塑造數字能力。利用數智平台來鏈接客戶、鏈接設備、鏈接員工、鏈接客戶體(ti) 驗、鏈接生態夥(huo) 伴等等。
我研究過不少企業(ye) 如何進行危機,又如何從(cong) 危機中走出來,我發現從(cong) 高光時刻到至暗時刻,隻有一步之遙。
我們(men) 沒辦法抱怨外部環境的變化,所以企業(ye) 隻能提高自身的戰略韌性,才可以防患於(yu) 未然。
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很少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企業(ye) 領導者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企業(ye) 對危機的預防能力。
斯坦福大學的詹姆斯·馬奇教授講過一句話非常好,他說我們(men) 都低估模糊性對我們(men) 的影響,其實所有的決(jue) 策全是在相對模糊的環境中做出來的,決(jue) 策最主要的困難就是信息不對稱。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立於(yu) 不敗之地,《孫子兵法》中的這句話還是很有價(jia) 值的:善戰者,先為(wei) 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聖人不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之。
任何一個(ge) 時代對某些企業(ye) 來講是好的,對某些企業(ye) 來講可能就是壞的。經營企業(ye) 要聚焦機會(hui) ,而不是聚焦問題。
當前,企業(ye) 管理者不要盲目樂(le) 觀,更不要過於(yu) 悲觀,要有信心,敢於(yu) 抓住機會(hui) ,要推動企業(ye) 高質量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個(ge) 時代帶領企業(ye) 不斷獲得持續增長。隻有發展是高質量的,增長才是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