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华体汇官网登陆!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業資訊 » 企業勝經 » 正文

人才:中國未來發展的驅動力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5-14  瀏覽次數:832

        今年6月,中國發布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ge) 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編者注),為(wei) 未來如何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製定了係列的方針。這對於(yu) 中國當前、未來30年、甚至更遠的將來的發展都至關(guan) 重要。

《人才規劃》的目標是使中國擺脫在全球化經濟體(ti) 係中“體(ti) 力勞動者”和“低端知識工人”的角色,由“世界製造中心”成為(wei) “世界創新創意中心”,提高自身從(cong) 國民到國家的整體(ti) 素質,最終由區域大國變為(wei) 世界大國,經濟大國變為(wei) 經濟強國。

《人才規劃》的頒布之際,也正是中國政府麵臨(lin) 經濟轉型、遭遇升級挑戰、反思發展模式之時。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國應當審視過去3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重新製定戰略。因為(wei) 未來的發展,尤其是知識服務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將不是土地、能源,而是人才。因此,在未來中國眾(zhong) 多的發展趨勢當中,如何培養(yang) 、引進並發揮人才對轉型發展的驅動力作用,將是個(ge) 極為(wei) 關(guan) 鍵的因素。

1.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型

過去30年中,中國依靠人口紅利優(you) 勢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人口紅利是低端製造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同時人數眾(zhong) 多、規模宏大的城市化進程,也推動了房地產(chan) 業(ye) 的發展,提升了對鐵路、公路、手機、互聯網、電子通訊的巨大需求,是中國成為(wei) 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基礎,進而推動了中國部分普及型知識產(chan) 業(ye) 和高新產(chan) 業(ye) 的發展。

然而,在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社會(hui) 的老齡化正不斷加速。去年,中國老齡化人口創曆史新高,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從(cong) 2008年的725萬(wan) 飆升至1.6714億(yi) ,占總人口的12.5%。未來十年到三十年之間,中國將徹底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 “人口紅利”將不再存在。並且,中國依靠廉價(jia) 勞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的挑戰也會(hui) 日益嚴(yan) 重,今年以來,全國發生多起工人對工資過低表示不滿而引起的罷工事件,甚至自殺事件。隨著老齡社會(hui) 的到來,年輕人的整體(ti) 負擔隻會(hui) 日益加重;同時,內(nei) 需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提高國民的購買(mai) 力,而大多數人購買(mai) 力的提高必然來自收入的提高。中國將不得不慢慢失去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中的勞動力廉價(jia) 因素。

如果不把推動中國發展的驅動力由“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不僅(jin) 僅(jin) 知識經濟發展不起來,未來,“製造工廠”也會(hui) 從(cong) 中國東(dong) 南沿海遷到中西部,接著遷移到越南、墨西哥、印度甚至非洲、南美洲等更具有廉價(jia) 勞動力和土地優(you) 勢、交通也一樣方便的國家和地區。隻有形成“人才紅利”,才能在經濟發展與(yu) 維持國民絕對高收入以及在全球相對高收入中獲得平衡性發展。

2. “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

中國是最大的世界工廠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但享有的世界知名度的品牌卻寥寥無幾,世界500強裏麵真正有國際市場份額的中國企業(ye) 隻有華為(wei) 一家。無論是高科技產(chan) 業(ye) 還是國家科技發展,都缺乏重要的自主創新、整合能力。即使撇開計算機等高新產(chan) 業(ye) ,僅(jin) 僅(jin) 談論國家科技,中國包括“兩(liang) 彈一星”都是追趕型而非引領型的科技成就。占據這些技術尖端並由此引領世界發展趨勢的,正是原創或者說第一次自主製造這些高科技產(chan) 品的美國。同時,美國這些科技的發展又依賴於(yu) 愛因斯坦等移民到美國的外國科學家,可以說是人才帶來了科技的變化。

此外,中國還麵臨(lin) 著另一個(ge) 挑戰,那就是近年來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嚴(yan) 重不足。中國每年高校畢業(ye) 生數量目前超過600萬(wan) ,其中大多數都遭遇了求職困境。到2020年,中國勞動人口中將有近兩(liang) 億(yi) 的大學生,大學生就業(ye) 不足將會(hui) 成為(wei) 嚴(yan) 重的社會(hui) 問題。大學生就業(ye) 難的主要原因在於(yu) 中國知識經濟和知識服務產(chan) 業(ye) 的不發達,進而形成了就業(ye) 空間的不足。人才缺乏影響產(chan) 業(ye) 升級,但產(chan) 業(ye) 升級又影響本土人才的培養(yang) 。對政府而言,這是個(ge) 巨大的挑戰。但政府機構吸納就業(ye) 的容量非常有限,解決(jue) 大多數大學生就業(ye) 的關(guan) 鍵在於(yu) 企業(ye) ——我們(men) 迫切需要能創造大量知識就業(ye) 機會(hui) 的創業(ye) 創新人才。

因此,向“中國創造”的轉型不隻是政府的問題,也是全社會(hui) 的問題。為(wei) 了使中國科技再上再上一個(ge) 新台階,提升中國在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上的位置,打造在質量、創新和服務方麵享有國際盛譽的知名品牌,中國需要重視人才,打造創新型國家。為(wei) 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必須建立重視人才的培養(yang) 和引進的中長期規劃綱要,並貫徹執行。

3. 從(cong) 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的轉型

另一個(ge) 審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方法是關(guan) 注過去中國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9年,中國的外匯儲(chu) 備達到2萬(wan) 億(yi) 美元。今年6月底,中國的外匯儲(chu) 備更是再創24543億(yi) 美元的新高,成為(wei) 全球外匯儲(chu) 備最多的國家。但是,中國的全球最大出口,並沒有帶來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企業(ye) 的高利潤與(yu) 勞動者的高收入、以及中國企業(ye) 的大量走出去與(yu) 國際化。原因就在於(yu) 人才的問題,使中國在全球化經濟體(ti) 係中的角色更偏向於(yu) “加工廠”,而非掌握核心技術與(yu) 創新、創意環節的“公司”。引進技術可以讓中國具備技術基礎,能夠輕易仿造高新科技產(chan) 品,但是,缺乏人才導致缺乏自主創新、創意能力,不掌握核心技術,中國就無法必需進行產(chan) 業(ye) 升級。

同時,中國保持貿易順差已有多年,但就人才的引進來講,中國卻遭遇了巨大的人才外流赤字。這是個(ge) 重要因素。自1978年以來,中國累計向外國輸送留學生、學者共計162萬(wan) 人,然而截止至今,他們(men) 當中隻有49.7萬(wan) 人回國。目前留學生和學者的回國率不足30%,而留美理工科博士畢業(ye) 生等高質量人才的回國率僅(jin) 為(wei) 8%。 這一事實令大家開始認識到,僅(jin) 僅(jin) 擁有強大的財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men) 還需要能夠運用這些資金的人才。因此,吸引原本從(cong) 中國流出的人力資本回國以及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到中國來的政策措施,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hui) 轉型影響深遠。

4. 從(cong) 硬件建設到向軟件建設的轉型

中國經濟長期依賴政府調控,經常用“全民運動”的形式進行經濟建設,導致了重投資、輕消費,重硬件設施建設、輕軟件建設的發展模式,政府投資過於(yu) 注重鐵路、公路、基建等基礎設施建設,民間投資偏重於(yu) 房地產(chan) 等硬件建設。然而,靠投資基建拉動經濟而不注重消費驅動,將來就可能麵臨(lin) 經濟產(chan) 能過剩的危機。

同時,中國還可能麵臨(lin) 社會(hui) 發展建設滯後的挑戰。在過去30年,從(cong) 三峽大壩到高速鐵路,從(cong) 奧體(ti) 賽場到世博場館,中國建設了大量地標式的看得見的基礎設施。然而,中國在看不見的教育、文化以及社會(hui) 保障等軟件投資方麵卻略顯不足。

未來,政府需要在這些方麵加大投資力度。尤其需要將投資方向轉向教育、研發、公共衛生發展、節能與(yu) 環保、體(ti) 製建設、社會(hui) 福利以及其它相關(guan) 的、能夠平衡中國發展的軟件領域。中國需要轉變觀念,從(cong) 熱衷於(yu) 硬件建設轉向軟件建設,這就要求我們(men) 必須圍繞人才、高技能勞動力以及專(zhuan) 家和知識群體(ti) 製定戰略措施。

5. 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向人才驅動型經濟的轉型

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外國投資的增加。實際上,投資占到了中國經濟的45%,這一持續的水平在中國和其它各主要經濟體(ti) 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為(wei) 了保持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社會(hui) 的平衡發展,中國必須平衡經濟發展,更加重視減少居民儲(chu) 蓄、推動國內(nei) 需求。為(wei) 平衡經濟發展,中國應當減少對固定投資和出口的依賴,鼓勵國內(nei) 消費的增加。這需要加強知識服務業(ye) 等高薪產(chan) 業(ye) 的發展,減少對以製造業(ye) 為(wei) 代表的貿易性產(chan) 業(ye) 的依賴。

為(wei) 了完成這一轉型過程,中國必須在知識服務領域創造報酬更為(wei) 優(you) 厚的崗位,包括專(zhuan) 業(ye) 人員、企業(ye) 家、教師、工程師、醫生、律師、會(hui) 計師、谘詢師、藝術家、IT專(zhuan) 家、技師以及社會(hui) 工作者等,發展人才驅動型經濟。此外,中國還需提高整體(ti) 的消費水平。 消費水平的提高反過來要求有收入豐(feng) 厚、訓練有素的人才,而不僅(jin) 僅(jin) 是大批的進城務工人員。中國的勞動力構成需從(cong) 勞動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

6.資源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中國經濟增長必須從(cong) 重視速度、規模到重視質量與(yu) 效率。“中國模式”中低技術水平、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已經使得環境承受能力達到了極限,單位GDP能源消耗巨大。中國GDP還不足美國三分之一,但很快就將成為(wei) 全球最大溫室氣體(ti) 排放國。同時中國也是最大的世界水泥、鋼鐵和大多數原材料資源消耗第一大國,麵臨(lin) 氣候變化和綠色環保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應對目前世界的資源總量不足以支撐目前模式的中國經濟完成崛起,進而成為(wei) 全球第一經濟體(ti) 。因此,未來中國需要轉型增長方式,發展低碳經濟以及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高知識、科技含量,節能減排,提高效率。關(guan) 鍵在於(yu) 高質量人才。

7. 從(cong) 隻重視經濟科技創新到社會(hui) 創新並重的發展模式轉型

傳(chuan) 統計劃體(ti) 製下的“分配”是重國家和集體(ti) ,輕個(ge) 人和居民;資本主導下的“分配偏好”是重大企業(ye) 和資本,也輕個(ge) 人和民營企業(ye) 。過去中國的發展在處理公平和效率上一直偏向效率,“國進民退”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權利上的“國強民弱”、收入上的“國富民窮”,積累了一些社會(hui) 問題。這也是“和諧社會(hui) ”提出的現實基礎。在要求機會(hui) 均等、社會(hui) 公正、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的多元化的社會(hui) 需求麵前,加大對社會(hui) 創新和政策開發的投資,加大對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社會(hui) 投資,將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問題。

而加強社會(hui) 建設,社會(hui) 公共政策、製度的發展與(yu) 創新,社會(hui) 文化與(yu) 理念創新,智庫與(yu) NGO等公共組織的發展是關(guan) 鍵。這些方麵的發展,不需要任何能源,完全依賴於(yu) 人才的創新、創意。高質量人才是關(guan) 鍵。

建議

因此,在全球化和國際化日趨激烈的競爭(zheng) 大背景下,中國社會(hui) 必須正在麵臨(lin) 艱巨的轉型。中國需要把人口紅利轉為(wei) 人才紅利,把“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從(cong) 招商引資轉向招才引智,從(cong) 重硬件建設到重軟件建設,從(cong) 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向人才驅動型經濟的轉型,從(cong) 資源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從(cong) 隻重視經濟科技創新到社會(hui) 創新並重的發展模式轉型等許多方麵。這就需要我們(men) 解放思想,改進我們(men) 的教育和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改進我們(men) 的人才選拔和使用機製,加強重視人才參與(yu) 政府工作以及發揮參政議政作用,改進相關(guan) 綠卡和簽證製度,建立專(zhuan) 業(ye) 的人才獵頭機構,加強人才研究,打造全球性的中國國際人才網絡,建立國家級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數據庫, 建立國家風險基金與(yu) 擔保機構,完善科技園體(ti) 係和留學人員創業(ye) 體(ti) 係,吸引海外人才來華創業(ye) 就業(ye) ,建立人才特區,實行特殊人才特殊使用政策,讓國際人才按全球定價(jia) 使用,降低高層次人才個(ge) 人所得稅,打造一個(ge) 廣納天下人才為(wei) 中國所用的中國夢。

       結語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受惠於(yu) 全球化,出口導向型經濟將“中國製造”灑遍世界每個(ge) 角落,與(yu) 低工資勞動力相結合使中國成為(wei) “世界工廠”。當然,外國直接投資也給中國帶來了低端高科技產(chan) 業(ye) 和資本,最終促使中國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外匯儲(chu) 備國,第二大對外貿易國,以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世界範圍內(nei) 許多研究甚至將中國經驗概括為(wei) “中國模式”。但是,這一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也日益嚴(yan) 峻,中國需要麵對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領域的轉型發展。人才,則是中國現有的發展模式轉變為(wei) 以知識為(wei) 主導的發展模式的關(guan) 鍵支撐,“人才因素”將是中國下一個(ge) 30年以及未來更長遠的發展的新活力。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於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企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一周資訊排行
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