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碧說,“我從不欠別人一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錢”。從第一次買玻璃瓶的幾十元錢,到現在日銷售額過千萬她始終堅持這個原則。“老幹媽”沒有庫存,也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隻有高達十數億元的現金流。
她不識字,沒有任何財務知識,但她也喜歡鑽研,記憶力驚人,不畏艱難,執著於(yu) 想做的事,對現金近乎偏執的重視,絕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業(ye) ,每一次邁出擴張的腳步都慎之又慎。2012年,她以36億(yi) 身家登上胡潤富豪榜。她,就是老幹媽陶華碧。2012年,老幹媽產(chan) 值達到33.7億(yi) ,納稅4.3億(yi) ,人均產(chan) 值168.5萬(wan) 元。老幹媽到底是怎麽(me) 成功的?
從(cong) 涼粉店得到靈感
陶華碧出生在貴州省湄潭縣一個(ge) 偏僻的山村。由於(yu) 家裏貧窮,陶華碧從(cong) 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shu) 。20歲那年,陶華碧嫁給了貴州206地質隊的一名地質普查員,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間,陶華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慣也吃不起外麵的飯菜,就從(cong) 家裏帶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醬拌飯吃。經過不斷調配,她做出一種很好吃的辣椒醬,這就是現在“老幹媽”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後,沒有收入的陶華碧為(wei) 了維持生計,開始晚上做米豆腐(貴陽最常見的一種廉價(jia) 涼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龍洞堡的幾所學校裏賣。
由於(yu) 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當時最近也要到5公裏以外的油榨街才能買(mai) 到。每次需要采購原材料時,她就背著背篼,趕最早的一班車到油榨街去買(mai) 。由於(yu) 那時車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駕駛員經常不讓她上車,於(yu) 是她大多數時候隻好步行到油榨街,買(mai) 完材料後,再背著七八十斤重的東(dong) 西步行回龍洞堡。由於(yu) 常年接觸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她的雙手一到春天就會(hui) 脫皮。
1989年,陶華碧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貴陽公幹院的大門外側(ce) ,開了個(ge) 專(zhuan) 賣涼粉和冷麵的“實惠飯店”。“說是個(ge) 餐館,其實就是她用撿來的半截磚和油毛氈、石棉瓦搭起的‘路邊攤’而已,餐廳的背牆就是公幹院的圍牆。”當時餐館的老主顧韓先生20年後對這個(ge) 餐館的記憶依舊清晰。
陶華碧做的米豆腐價(jia) 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幾所中專(zhuan) 學校的學生常常光顧。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學生因為(wei) 無錢付賬,賒欠了很多飯錢。陶華碧通過了解,對凡是家境困難的學生所欠的飯錢,一律銷賬。“我的印象是她隻要碰上錢不夠的學生,分量不僅(jin) 沒減反還額外多些。”韓先生回憶道。
在“實惠飯店”,陶華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醬拌涼粉,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後,還要買(mai) 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zhuan) 門來買(mai) 她的麻辣醬。後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麻辣醬卻做多少都不夠賣。
有一天中午,陶華碧的麻辣醬賣完後,吃涼粉的客人就一個(ge) 也沒有了。她關(guan) 上店門去看看別人的生意怎樣,走了十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發現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紅火。陶華碧找到了這些餐廳生意紅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醬。
1994年,貴陽修建環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龍洞堡成為(wei) 貴陽南環線的主幹道,途經此處的貨車司機日漸增多,他們(men) 成了“實惠飯店”的主要客源。陶華碧近乎本能的商業(ye) 智慧第一次發揮出來,她開始向司機免費贈送自家製作的豆豉辣醬、香辣菜等小吃和調味品,這些贈品大受歡迎。
貨車司機們(men) 的口頭傳(chuan) 播顯然是最佳廣告形式,“龍洞堡老幹媽辣椒”的名號在貴陽不脛而走,很多人甚至就是為(wei) 了嚐一嚐她的辣椒醬,專(zhuan) 程從(cong) 市區開車來公幹院大門外的“實惠飯店”購買(mai) 。
對於(yu) 這些慕名登門而來的客人,陶華碧都是半賣半送,但漸漸地來的人實在太多了,她感覺到“送不起了”。1994年11月,“實惠飯店”更名為(wei) “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米豆腐和涼粉沒有了,辣椒醬係列產(chan) 品開始成為(wei) 這家小店的主營產(chan) 品。
盡管調整了產(chan) 品結構,但小店的辣椒醬產(chan) 量依舊供不應求。龍洞堡街道辦事處和貴陽南明區工商局的幹部開始遊說陶華碧,放棄餐館經營,辦廠專(zhuan) 門生產(chan) 辣椒醬,但被陶華碧幹脆地拒絕了。
陶華碧的理由很簡單:“如果小店關(guan) 了,那這些窮學生到哪裏去吃飯”。“每次我們(men) 談到這個(ge) 話題的時候,她都是這樣說,讓人根本接不下去話,而且每次都哭得一塌糊塗”,時任龍洞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的廖正林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讓陶華碧辦廠的呼聲越來越高,以至於(yu) 受其照顧的學生都參與(yu) 到遊說“幹媽”的行動中。1996年8月,陶華碧借用南明區雲(yun) 關(guan) 村村委會(hui) 的兩(liang) 間房子,辦起了辣椒醬加工廠,牌子就叫“老幹媽”。
剛剛成立的辣醬加工廠,是一個(ge) 隻有40名員工的簡陋手工作坊,沒有生產(chan) 線,全部工藝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老幹媽”員工回憶說,當時搗麻椒、切辣椒是誰也不願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濺起的飛沫會(hui) 把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淚。陶華碧就自己動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兩(liang) 把刀掄起來上下翻飛,嘴裏還不停地說:“我把辣椒當成蘋果切,就一點也不辣眼睛了,年輕娃娃吃點苦怕啥。”
在老板的帶頭下,員工們(men) 也紛紛拿起了菜刀“切蘋果”。而陶華碧身先士卒的代價(jia) 是肩膀患上了嚴(yan) 重的肩周炎,10個(ge) 手指的指甲因長期攪拌麻辣醬現在全部鈣化。
很快陶華碧發現,她找不到裝辣椒醬的合適玻璃瓶。她找到貴陽市第二玻璃廠,但當時年產(chan) 1。8萬(wan) 噸的貴陽二玻根本不願意搭理這個(ge) 要貨量少得可憐的小客戶,拒絕了為(wei) 她的作坊定製玻璃瓶的請求。
麵對貴陽二玻廠長,陶華碧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商業(ye) 談判”:“哪個(ge) 娃兒(er) 是一生下來就一大個(ge) 哦,都是慢慢長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軟磨硬泡了幾個(ge) 小時後,雙方達成了如下協議:玻璃廠允許她每次用提籃到廠裏撿幾十個(ge) 瓶子拎回去用,其餘(yu) 免談。陶華碧滿意而歸。
當時誰也沒有料到,就是當初這份“協議”,日後成為(wei) 貴陽第二玻璃廠能在國企倒閉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發展壯大的唯一原因。
“老幹媽”的生產(chan) 規模爆炸式膨脹後,合作企業(ye) 中不乏重慶、鄭州等地的大型企業(ye) ,貴陽二玻與(yu) 這些企業(ye) 相比,並無成本和質量優(you) 勢,但陶華碧從(cong) 來沒有削減過貴陽二玻的供貨份額。現在“老幹媽”60%產(chan) 品的玻璃瓶都由貴陽第二玻璃廠生產(chan) ,二玻的4條生產(chan) 線,有3條都是為(wei) “老幹媽”24小時開動。
作坊時代的“老幹媽”雖然產(chan) 量很小,但光靠龍洞堡周邊的涼粉店已經消化不了,她必須開拓另外的市場。陶華碧第一次感受到經營的壓力。
陶華碧用了一個(ge) “笨辦法”:她用提籃裝起辣椒醬,走街串巷向各單位食堂和路邊的商店推銷。
一開始,食品商店和單位食堂都不肯接受這瓶名不見經傳(chuan) 的辣椒醬,陶華碧跟商家協商將辣椒醬擺在商店和食堂櫃台,賣出去了再收錢,賣不出就退貨。商家這才肯試銷。
一周後,商店和食堂紛紛打來電話,讓她加倍送貨。她派員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脫銷了。陶華碧開始擴大生產(chan) ,她給二玻的廠長毛禮偉(wei) 打了一個(ge) 的電話:“我要一萬(wan) 個(ge) 瓶子,現款現貨。”
無論是收購農(nong) 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陶華碧永遠是現款現貨,“我從(cong) 不欠別人一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錢”。從(cong) 第一次買(mai) 玻璃瓶的幾十元錢,到現在日銷售額過千萬(wan) 她始終堅持這個(ge) 原則。“老幹媽”沒有庫存,也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隻有高達十數億(yi) 元的現金流。
1997 年8月,貴陽南明老幹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華碧要做的不再僅(jin) 僅(jin) 是帶頭剁辣椒,財務、人事各種報表都要她親(qin) 自審閱,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政府有關(guan) 部門還經常下達文件要她貫徹執行。除此之外,她還要經常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召開的各種會(hui) 議,有時還受命上台發言。
從(cong) 部隊轉業(ye) 到206地質隊隊工作的長子李貴山得知她的難處後,就主動要求辭職來幫母親(qin) 。雖然此時的陶華碧已是小有名氣的生意人,但她還是覺得李貴山辭掉“鐵飯碗”來幫助她是“秀才落難”,故極力反對。無奈之下,李貴山隻能“先斬後奏”,先辭掉工作再找到陶華碧,成為(wei) “老幹媽”的第一任總經理。
隻有高中文化的李貴山,幫陶華碧做的第一件事是處理文件。一個(ge) 讀,一個(ge) 聽。聽到重要處,陶華碧會(hui) 突然站起來,用手指著文件說:“這個(ge) 很重要,用筆劃下來,馬上去辦。”
王武和謝邦銀說,陶華碧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財務報表之類的東(dong) 西她完全不懂,“老幹媽”也隻有簡單的賬目,由財務人員念給她聽,她聽上一兩(liang) 遍就能記住,然後自己心算財務進出的總賬,立刻就能知道數字是不是有問題。
需要簽字的文件,陶華碧就在右上角畫個(ge) 圓圈這是她從(cong) 裏看來的。李貴山覺得這樣很不安全,他在紙上寫(xie) 下“陶華碧”三個(ge) 大字,讓母親(qin) 沒事時練習(xi) 。陶華碧對這三個(ge) 字看了又看,一邊搖頭,一邊為(wei) 難地感歎:“這三個(ge) 字,好打腦殼哦(貴陽話:太難了)!”但為(wei) 了寫(xie) 好自己的名字,她像小孩子描紅一樣一筆一劃地整整寫(xie) 了三天。
有人問她練字的感受,陶華碧用她的“特色語言”總結說:“比剁辣椒難”。三天後,當她終於(yu) “描”會(hui) 了自己的名字時候,高興(xing) 得請公司全體(ti) 員工加了一頓餐。
直到現在,“陶華碧”是陶華碧認識的僅(jin) 有的3個(ge) 字。
1998年,在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製定了“老幹媽”的規章製度。記者沒能得到這份製度的原文,但謝邦銀說他們(men) 沒有員工手冊(ce) ,所謂的規章製度其實非常簡單。隻有一些諸如“不能偷懶”之類的句子,更像是長輩的教誨而非員工必須執行的製度。
就靠這樣一套如美國憲法般沒改過一個(ge) 字的簡單製度,“老幹媽”11年來始終保持穩定,公司內(nei) 部從(cong) 來沒有出過什麽(me) 問題。
“陶華碧有自己的一套,你可以叫作‘幹媽式管理’。”貴州大學講師熊?曾作為(wei) 記者多次采訪過陶華碧,他說:“比如龍洞堡離貴陽市區比較遠,附近也沒什麽(me) 吃飯的地方,陶華碧決(jue) 定所有員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從(cong) 當初200人的小廠開始,‘老幹媽’就有宿舍,一直到現在2000人,他們(men) 的工資福利在貴陽是頂尖的。”
在陶華碧的公司,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喊她“老幹媽”,公司2000多名員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並記住了其中許多人的生日,每個(ge) 員工結婚她都要親(qin) 自當證婚人。
除此之外,陶華碧還一直堅持她的一些“土原則”:隔三岔五地跑到員工家串門;每個(ge) 員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禮物和一碗長壽麵加兩(liang) 個(ge) 荷包蛋;有員工出差,她像送兒(er) 女遠行一樣親(qin) 手為(wei) 他們(men) 煮上幾個(ge) 雞蛋,一直送到他們(men) 出廠坐上車後才轉身回去;貴州過年過節時,有吃狗肉的習(xi) 俗,陶華碧特地建了個(ge) 養(yang) 狗場,長年累月養(yang) 著80多條狗,每到冬至和春節就殺狗供全公司會(hui) 餐。
除了“幹媽式”管理之外,陶華碧在公司結構設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幹媽”沒有董事會(hui) 、副董事長、副總經理,隻有5個(ge) 部門,陶華碧下麵就是謝邦銀和王武,一個(ge) 管業(ye) 務,一個(ge) 管行政。謝邦銀笑稱自己就是個(ge) “業(ye) 務經理”,因為(wei) 總要撲到一線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