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华体汇官网登陆!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業資訊 » 企業勝經 » 正文

一輩子要做的事:向溫州商人學賺錢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2-21  瀏覽次數:1250

        我們一輩子要做的事就是向溫州人學掙錢!!———“八大王”摔倒,崛起了溫州

      “八大王事件”能夠非常形象地代表溫州,既代表了曾經有過的屈辱和艱難,也能代表榮譽。

溫州人都知道“八大王事件”,也知道“八大王”代表的是八個(ge) 不同行業(ye) 的富戶,但有關(guan) “八大王”的名字略有些出入。有的說,“八大王”指的是“螺絲(si) 大王”劉大源、“五金大王”胡金林、“目錄大王”葉建華、“線圈大王”鄭祥青、“礦燈大王”程步青、“供銷大王”李方平、“翻砂大王”吳師康、“膠木大王”陳銀鬆。還有一種說法,有六個(ge) 人名相同,隻是將吳師康、陳銀鬆換成了“機電大王”鄭元忠、“舊貨大王”王邁仟。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種出入?我問過很多人,都難以說清。有人很肯定地說,“八大王”中肯定有鄭元忠。還有另一個(ge) 說法,當時被抓的人遠不止8個(ge) ,18個(ge) 、28個(ge) 都不止,隻是有8個(ge) 在柳市極其有名,又被一網收羅,所以冠之以“八大王事件”。至於(yu) 鄭元忠,當時並不在“八大王”之列,隻不過這些人中他日後的名氣最大,他又善於(yu) 抓住機會(hui) 宣傳(chuan) 自己,所以“八大王”中便有了他的名字。此說法是否屬實,難以確證。

溫州的低壓電器是從(cong) 柳市起步的。這種起步有一個(ge) 較長的“潛伏期”。1978年柳市出現了第一家低壓電器門市部,僅(jin) 僅(jin) 3年之後就已經發展到了300家,銷售隊伍達1萬(wan) 人,年產(chan) 值為(wei) 2200萬(wan) 元。這個(ge) 數字是相當驚人的。如果說我們(men) 對於(yu) 1萬(wan) 人的營銷隊伍及300家前店後廠的門市部沒什麽(me) 概念,那麽(me) 對2200萬(wan) 元應該有一個(ge) 粗略的估算,在當時這相當於(yu) 一個(ge) 中等縣的GDP,而柳市僅(jin) 僅(jin) 是經濟並不算發達的溫州樂(le) 清縣的一個(ge) 鎮。

輝煌的一年過去了,事情有了極其微妙的變化。1982年中共中央發出一號文件,主旨是反對資產(chan) 階級自由化,清除精神汙染。看起來,此事和做生意沒什麽(me) 關(guan) 係,自由化是一種觀念,是精神和文化層麵的。但文件中還有一項主題,即打擊經濟領域的嚴(yan) 重犯罪,這便將生意人給劃進去了。

在溫州這種地方,要想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必須看時間、地點、人物。以當時的政治氣候來看,溫州的確有許多值得打擊的人和事,而這些人還能鮮活地遊動於(yu) 社會(hui) 各個(ge) 階層,說明有人在暗中保護他們(men) 。

能夠保護這些人的肯定是職權人物。一般來說,溫州本土的幹部對當地情況最為(wei) 了解,也受溫州耕讀傳(chuan) 家理論的影響,對某些“違規”行為(wei) 往往不明確表態卻暗中支持。但中國的幹部製度並非就地選拔,而是采取“地方一部分、外派一部分”的辦法,外派來的幹部往往是一把手。一把手調往異地任職,也知道地方勢力的強大,如果孤身一人肯定撐不開場子。因此,他們(men) 到任前後肯定會(hui) 帶來一大批人,便形成了幹部隊伍中的外來勢力。

溫州這個(ge) 地方有一個(ge) 奇怪的現象,幾乎每個(ge) 外來幹部到達溫州之時便會(hui) 提出一係列的改革辦法。這些幹部在台上講他們(men) 的改革方案時洋洋得意,自以為(wei) 天下第一,殊不知他們(men) 這一套理論方法是溫州幾年前就已經用過了的,早已不新鮮。有個(ge) 領導一到溫州便將自己在其他地方搞的“幾個(ge) ××”帶了過來——這位老兄就是憑著“幾個(ge) ××”得到提拔,一到溫州就故伎重施,提出“三個(ge) 溫州”。老百姓看熱鬧說:“明明隻有一個(ge) 溫州,哪有三個(ge) 溫州?”溫州的幹部聽到這些話,暗地裏覺得好笑,誰都不當一回事。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於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企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一周資訊排行
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