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慶油田“找油”,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質工程專業2025屆碩士畢業生盧炎的就業方向。
由於錯過了之前的秋招機會,在今年春招期間盧炎很焦慮。在學校組建的就業幫扶小組的幫助下,盧炎調整就業心態,積極對接多家能源行業重點企業。最終,她在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專業技能受到了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的青睞。
盧炎的就業經曆是如今許多能源專業高校畢業生的縮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趙曉珂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透露,學校今年能源類專業畢業生約有92%簽約能源行業企業,越來越多的高質量人才正在奔赴國家重要能源領域一線“發光發熱”。
麵對能源產業深度轉型的時代命題,越來越多的高校在探索:如何引導畢業生既能“進得去”,更能“站得穩”“走得遠”,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
(小標)產業“多元發力” 人才精準賦能
“當前,能源行業正經曆深刻變革,其高質量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鞠斌傑介紹,近幾年能源行業的新變化呈現“多元發力”的特點,在新能源領域,光伏和風電的規模化發展尤為突出,不僅裝機容量持續攀升,技術迭代也在加速。傳統石油行業則依托技術革新煥發新活力。智能化、數字化技術讓工作效率提高很多,以前需要人在野外長時間作業的,現在通過遠程操控、智能設備就能完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用人單位更加注重畢業生的跨學科研究能力、係統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源行業的轉型調整也更需要具有能源專業背景的跨學科複合型人才。”鞠斌傑表示,高校幫助學生在行業轉型中找準定位、提升核心競爭力,既是回應學生的成長期盼,也是服務國家能源戰略的責任所在。
(小標)打開就業“新藍海”
近年來,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傳統能源產業的轉型催生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
中國礦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厲東偉透露,近3年,學校畢業生進入新能源行業就業人數逐年增長,2024年較2022增長33%。
數據顯示,“雙碳”領域的人才需求近百萬人,但目前相關從業者僅十萬人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標識了134個綠色職業,約占職業總數的8%,覆蓋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領域。如今,與“綠色低碳”相關的崗位,正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綠領”。
來自遼寧省丹東市的遲若男在童年時曾經參觀過中朝兩方合建的太平灣水電站,看著日常生活中的水“流經幾個葉片就變成電”的場景,遲若男充滿好奇和探索欲。熱愛自然的她逐漸了解國家清潔能源發電的發展方向,意識到“減少發電過程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極其重要且具有長遠意義”。於是,遲若男在本科選擇就讀中國礦業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在電力係統方向鑽研電能的生產環節、發電廠電氣等技術。
在她看來,國家在智能製造、AI算法、雲計算等領域的發展都需要大量電力供應,“這給傳統電力分配架構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也讓電力人才能在更廣的職業領域中找到自己適合的發展方向”。今年求職季,遲若男成功與中國核工業集團中核遼寧核電有限公司簽約,成為“綠領”的一員,為國家核電清潔能源行業作貢獻。
能源產業的發展正在為畢業生就業打開“新藍海”。《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商運核電機組57台,總裝機容量5976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厲東偉表示,核電在能源行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吸納了大量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自動化等專業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厲東偉介紹,除了新能源產業,傳統能源領域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長。在學習煤礦開采和煤礦安全等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中國礦業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2025屆博士畢業生孫煒辰經常需要下井參與科研和工程類工作,不僅要排查、監測、解決煤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隱患,也會探索如何將新技術應用於煤礦開采,“有的時候一年在礦上待的時間比在學校待的時間還久”。
孫煒辰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己會以“負責人”的身份參與到校企聯合的項目中,從理論研究、工程設計再到落地實施,這些環節會深度鍛煉理論知識、工業繪圖設計等實操能力以及協調溝通等人際交往能力,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勝任力越來越強,對未來的就業方向越來越明晰”。
(小標)在產業轉型中錨定成長方向
“傳統行業加速轉型升級,高校需要培養知識結構、規格類型、能力素質與新業態相適應的人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係係主任、教授姚傳進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十年來,石油產業勘探開發向深地深水、非常規等新領域拓展,伴隨著油田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更加注重安全、環保和“雙碳”目標,也相應地對石油工程人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隻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張振從小在庫爾勒長大,看著塔裏木油田中的這句標語,高考時,他選擇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石油工程專業,並進一步在碩士階段修讀油氣井工程專業。
趙曉珂介紹,學校在專業建設上鼓勵將油田真實應用場景廣泛融入學生的學習體驗中,為學生營造智能化、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不斷思考和探索,“讓他們在分析和討論中深入理解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技術應用,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起初,張振對於石油行業的了解並不深入,隻知道“要去到戈壁沙漠的生產一線或者在實驗室潛心科研”。在勝利油田實習參觀期間,張振看到了業內的先進技術和石油產業發展願景;在參觀長慶油田的過程中,張振深切感受到了我國攻克低滲、低壓、低豐度的油氣資源困難條件,從“磨刀石上擠石油”,隻為把“能源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今年畢業之後,張振簽約了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裏木油田分公司,決定回到家鄉,利用自己的專業所學為塔裏木油田設計高效、安全的地下油氣藏通道。
和張振的選擇類似,孫煒辰在畢業後決定奔赴煤礦行業的一線——與國能包頭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萬利一礦簽約。
“其實現在的煤礦和我們以前想象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很多現代化煤礦井甚至還有5G信號,網速和地表沒什麽區別。”剛上本科時,孫煒辰覺得煤礦的工作環境“‘髒亂差’,因為很多小時候的影視作品都描繪過煤礦工人用鎬頭挖煤,再一筐筐地運上去的場景”。
2016年,孫煒辰親自前往一座煤礦井實習時看到,整個井下的工作環境“明亮又寬敞”,並沒有“用鎬頭挖煤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駕駛著各類采煤機、運輸機、掘進機等現代化機械的“司機”穿梭在巷道中。這些場景完全打破了孫煒辰腦海中的刻板印象。
在孫煒辰看來,盡管煤礦井的工作環境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也難免和地表“坐辦公室”類的工作存在差距,“但這些工作是必須要有人去做的”。
談起自己的選擇,孫煒辰希望自己能貫徹“知行合一”,既然學了煤礦安全方麵的知識,就把這些知識和技術真正應用到煤礦一線,切實保障生產過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這個過程會給予自己極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如何引導更多畢業生前往一線,讓能源行業就業市場“熱起來”?趙曉珂指出,學校緊扣國家能源戰略轉型與學校學科專業布局優勢,主動拓展“傳統能源行業+現代能源體係”融合就業領域,積極對接“雙碳”目標和能源行業轉型需要。以油氣行業智能化發展為例,石油工程學院自2021年開設“油氣+人工智能”實驗班,通過深度融合油氣專業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學校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依托AI技術,按群體、按崗位精準分析就業資源與招聘信息,實現企業招聘與學生需求的無縫對接,讓就業主體真正“動起來”。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孫煒辰認為,學校能提供高水平的廣闊平台和豐富的機會,“但找工作就像考試一樣,也許突擊複習能取得不錯的結果,但要想真正獲得優秀的成果並有所成長,更重要的是日積月累的奮鬥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