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總投資9.1億(yi) 元,全長258千米,最大輸氣能力可達12億(yi) 立方米/年,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重點天然氣基礎建設項目,也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項目全線預計8月底試運行,10月實現達產(chan) 保供目標。
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白勇介紹,該項目采用國內(nei) 外先進集成運用的建設技術方案,項目建成後,不僅(jin) 能夠輸送天然氣,還能為(wei) 下遊鋼鐵、化工等產(chan) 業(ye) 輸送綠氫,大幅降低運輸和儲(chu) 存綠氫能源的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為(wei) 內(nei) 蒙古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支撐。
項目首次使用施工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係統,通過數字化管道平台建設,實現工程現場可視化管理、數據庫伴隨式采集及檔案資料在線歸檔,提高工程管理水平。項目部加強前期資料、過程資料以及驗收資料的全過程檔案保存和管理,完成管道建設全數字化移交目標,為(wei) 推進實現智能化運行、完整性管理打下基礎。
據悉,該項目的建設可實現西部天然氣公司長慶—呼和浩特複線輸氣管道與(yu) 長慶—烏(wu) 海—臨(lin) 河輸氣管道的有效連接,達到內(nei) 蒙古中西部地區天然氣管道互聯互通的目標,並可滿足巴彥淖爾市、包頭市以及烏(wu) 海市工業(ye) 用戶及所屬旗縣區天然氣輸配工程的用氣需求,進一步降低企業(ye) 用能成本,有力保障管線周邊區域天然氣安全、連續、穩定供應。
鏈接
摻氫高壓輸氣管道工程麵臨(lin) 著以下挑戰。
一是技術難度大。摻入比例、流速、溫度等參數的變化,會(hui) 影響管道內(nei) 混合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從(cong) 而對管道材料、設備、儀(yi) 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需要在設計、建設、運行等各個(ge) 環節進行嚴(yan) 格的技術標準製定、試驗驗證、風險評估和監測控製,以保證管道係統的質量、安全和穩定性。
二是需要兼顧天然氣和綠氫的質量、安全和穩定性。天然氣和綠氫在使用端有不同的需求和標準,因此在輸送過程中需要保證兩(liang) 種能源產(chan) 品的質量不受損失或汙染,並且能夠根據需要進行有效地分離或利用。此外,還需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以及供需波動等穩定性問題,並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