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起源於(yu) 股權分置改革,發展於(yu) 央企估值體(ti) 係改革。
市值管理的政策方向在低位行情中逐步明確。市值管理源於(yu) 2004年股權分置改革,在07-08年牛市中未受到足夠重視。然而隨著市場回落,許多上市公司股價(jia) 跌破1倍PB,引發企業(ye) 對市值管理重要性的認識。2013-2014年市值管理邁向實踐,2014年“國九條”首次將其納入資本市場頂層設計。
近年來,政策聚焦央企,強調從(cong) “軟約束”向“硬考核”轉變,通過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績效考核來提升估值水平。
2024年證監會(hui) 發布的監管指引進一步完善了市值管理的工具體(ti) 係,包括股份回購、增持與(yu) 分紅等實踐手段,係統性的指導框架逐步形成。
市值管理不同於(yu) 股價(jia) 管理,“偽(wei) 市值管理”受嚴(yan) 監管。
市值管理不應是追求短期股價(jia) 的上漲,尤其是以“提升股價(jia) ”為(wei) 短期目標的各類違規行為(wei) ,此類行為(wei) 可歸為(wei) “偽(wei) 市值管理”,受到嚴(yan) 監管。2021年9月證監會(hui) 新聞發布會(hui) 上首次提出偽(wei) 市值管理的三條紅線和三項原則。
市值管理核心在於(yu) 價(jia) 值創造到價(jia) 值實現的完整閉環。
價(jia) 值創造的核心在於(yu) 企業(ye) 內(nei) 在價(jia) 值的提升。(1)從(cong) DCF估值模型來看,提升企業(ye) 內(nei) 在價(jia) 值的關(guan) 鍵,除了公司要修煉好“內(nei) 功”,還需要其有效利用合適的資本市場工具,包括股權激勵(內(nei) 部長期利益綁定)、低效資產(chan) 剝離(內(nei) 部資產(chan) 置出)、戰略投資人引入(外部長期利益綁定)、並購重組(外部資產(chan) 置入)等。(2)從(cong) 實際情況來看,進行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廣度和深度逐年提升;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對“兩(liang) 非”“兩(liang) 資”為(wei) 代表的不良資產(chan) 剝離顯著提升了企業(ye) 價(jia) 值;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並非易事,近年來交易案例逐年減少,可能與(yu) 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戰略投資者入股風險上升等因素有關(guan) ,導致其投資意願下降;相較於(yu) 依賴企業(ye) 本身業(ye) 務的內(nei) 生性增長,外延式擴張能夠為(wei) 企業(ye) 快速提升價(jia) 值,但要關(guan) 注防止高商譽對企業(ye) 價(jia) 值的損害。
價(jia) 值實現的核心在於(yu) 外在市值與(yu) 內(nei) 在價(jia) 值的匹配。根據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等聯合調研,2022年認為(wei) 市值未能反映公司真實價(jia) 值的上市公司占比不足五成,而到2023年,這一比例上升至七成。如何實現外在市值與(yu) 內(nei) 在價(jia) 值的匹配?我們(men) 認為(wei) 核心在於(yu) 三個(ge) 方麵,第一,提升公司內(nei) 部治理水平,加強利益相關(guan) 者對公司的信任度,而完善的市值管理製度及良好的ESG表現是新形勢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關(guan) 鍵;第二,投資者、分析師、媒體(ti) 和監管層關(guan) 係是上市公司對外關(guan) 係管理的核心內(nei) 容,簡稱“4R關(guan) 係管理”,而4R關(guan) 係管理的核心即在於(yu) 預期管理,包括結果預期和行為(wei) 預期;第三,分紅、回購和增持是上市公司向市場傳(chuan) 遞價(jia) 值信息的重要資本工具。
市值管理的趨勢展望和工作策略。
市值管理政策更加強調市場化原則,但不會(hui) 為(wei) 了短期利益而積聚長期風險;市值管理工作有望從(cong) 央企到地方國企全麵鋪開。
市值管理作為(wei) 一項係統性工程,其負責層級上移,將有利於(yu) 推動多部門協同合作、共同參與(yu) ;市值管理是一個(ge) 動態且持續的過程,需要適時調整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