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市場監管總局關(guan) 於(yu) 印發《計量測試關(guan) 鍵技術
創新攻關(guan) 行動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中國計量大學,中國計量測試學會(hui) 、中國計量協會(hui) ,各全國專(zhuan) 業(ye) 計量技術委員會(hui) 、大區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國家專(zhuan) 業(ye) 計量站、國家產(chan) 業(ye) 計量測試中心、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中心:
現將《計量測試關(guan) 鍵技術創新攻關(guan) 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men) ,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市場監管總局
2025年5月16日
計量測試關(guan) 鍵技術創新攻關(guan) 行動方案
創新是計量發展的內(nei) 源動力,科學計量是計量高質量發展之本。為(wei) 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按照《計量強基工程總體(ti) 方案》部署安排,加快推動計量高水平自立自強,築牢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計量根基,製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ti) 要求
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hui) 精神,緊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堅持統籌協調,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創新為(wei) 先,堅持協同融合,圍繞“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痛點難點問題,以重大項目為(wei) 牽引,強化協同創新,推動計量測試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提升國家計量核心競爭(zheng) 力,夯實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計量基礎。
到2030年,計量基礎能力全麵提升,重點突破50項以上計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構建計量測試關(guan) 鍵技術創新體(ti) 係,形成扁平化、實時化、遠程化和高適應性的量值溯源體(ti) 係。新建20項以上國際一流的新一代計量基準,新建計量基準核心裝置自主可控率達到60%以上,新增國際計量比對主導率達到20%。強化計量基準、計量標準核心部件和標準物質核心材料等關(guan) 鍵技術研究,研製不少於(yu) 100項創新型計量標準裝置和國家標準物質,建立30項以上國家基準物質,初步構建現代化高質量計量基礎設施綜合立體(ti) 網,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強大計量技術基礎能力保障。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計量原創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國際計量重大科學問題和關(guan) 鍵技術,統籌推進基礎研究,探索顛覆性的計量科技新領域、新路線、新方法。開展測量不確定度、測量程序與(yu) 有效性評價(jia) 、計量作用機理和效能評價(jia) 等理論研究。加強時間、空間、質量、溫度、發光強度、物質的量、電流等領域國際單位製基本單位量子化變革複現原理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測量、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實現更多“0”到“1”原始創新,努力從(cong) 源頭和底層解決(jue) 計量科學問題和關(guan) 鍵技術。
(二)加強關(guan) 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的新型傳(chuan) 感技術研究,持續推動量子計量技術及計量基準、標準裝置小型化技術,突破量子傳(chuan) 感和芯片級計量標準技術、標準物質製備定值技術,研究數字測量、工業(ye) 物聯、跨尺度測量、複雜係統綜合計量等關(guan) 鍵技術。強化以量子物理為(wei) 基礎的計量基標準技術與(yu) 裝置、微觀複雜體(ti) 係的精確表征與(yu) 測量技術以及空間超高分辨率光幹涉成像探測技術、空天遙測技術、泛在精確定位技術等超高分辨率精密測量技術研究。研製新一代光學原子鍾、量子陀螺儀(yi) 、原子重力儀(yi) 、原子磁力計等量子精密測量與(yu) 傳(chuan) 感設備,強化皮秒、飛秒、阿秒級別的時間測量技術以及納米、皮米級別的幾何量測量技術研究。
(三)開展新型量值傳(chuan) 遞溯源技術研究。適應國際單位製量子化變革要求,推動量值傳(chuan) 遞溯源體(ti) 係數字化、扁平化發展。研究適應複雜環境、實時工況環境和極端環境的新型量值傳(chuan) 遞溯源方法。加強機器視覺、動態、原位、遠程和在線計量技術研究,推動測量與(yu) 溯源一體(ti) 化發展。加快人工智能計量測試體(ti) 係和能力建設,強化圖像識別、物聯網、微係統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中的應用,推進量值傳(chuan) 遞溯源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
(四)推動區域計量科技創新。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及海洋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大區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和相關(guan) 省級市場監管部門作用,鼓勵相關(guan) 計量技術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e) 推動建立國家重大戰略計量科技協同平台和協同創新工作機製,形成計量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網絡平台,推動大型計量科學儀(yi) 器設備、重大計量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學工程和計量科技信息資源等共享共用。大力提升計量科技創新鏈和測量能力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強化國家計量戰略備份能力建設。
(五)提升計量基準能力水平。推動計量基準強核提級,實施計量基準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專(zhuan) 項,開發計量基準專(zhuan) 用計量儀(yi) 器儀(yi) 表及計量級傳(chuan) 感器,逐步提升現有計量基準自主可控能力,建立計量基準備份體(ti) 係。研製突破傳(chuan) 統計量精準極限的量子計量裝置和可分發量子測量標準參考器件及儀(yi) 器。推動計量基準與(yu) 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融通發展,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強化精密、超精密測量和極大值、極小值測量能力建設,開展光輻射功率、圓度等20項以上高準確性、高穩定性、數字化的新一代計量基準技術研究。
(六)推進計量標準能力建設。圍繞貿易結算、醫療衛生、安全防護、環境監測、防災減災等領域計量需求,製定國家計量標準能力建設指導目錄,升級全國社會(hui) 公用計量標準信息公開係統,提升計量技術機構檢定校準能力,構建量值溯源鏈清晰、布局合理、保障有力、技術先進、服務便捷的國家計量標準、社會(hui) 公用計量標準支撐體(ti) 係。強化支撐產(chan) 業(ye) 計量標準能力建設,加快形成計量技術到場景應用全鏈條貫通的計量標準形成機製,加強高端儀(yi) 器設備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術研究,研製一批原創性、高精度計量標準。
(七)加大標準物質研製應用。修訂《標準物質管理辦法》,建立完善以國家基準物質、一級標準物質和二級標準物質為(wei) 主要組成部分的標準物質體(ti) 係。超前部署創新型、前沿性標準物質研究開發,重點開展高純度材料、特種材料等關(guan) 鍵材料加工工藝和製備方法研究,建立一批創新型、高純度國家基準物質。加快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環境監測、食品安全、自然資源、刑事司法、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的標準物質研製和應用,擴大標準物質供給量和拓寬應用麵。加強標準物質監管能力建設,強化標準物質量值核查與(yu) 驗證,建設一批標準物質量值核查與(yu) 驗證中心,形成研發、生產(chan) 、應用、核查全壽命周期監管能力。建立完善對進口標準物質研製機構、生產(chan) 企業(ye) 相關(guan) 條件、能力等實施延伸核查的技術能力。
(八)強化計量比對供給能力建設。加強計量比對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研究製備具有計量特性和良好重複性、穩定性的比對傳(chuan) 遞標準或樣品,開發不同場景新型計量比對技術和方法。推動建立全國法製計量技術委員會(hui) 計量比對管理工作組,強化計量比對管理風險分析和全過程管控,研究製定計量比對主導實驗室管理運行和各專(zhuan) 業(ye) 領域計量比對實施規範,培育20家以主導實驗室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級計量比對中心,每年組織實施30次以上的國家計量比對項目。積極爭(zheng) 取主導和參與(yu) 國際計量比對,加快國際校準測量能力建設。
三、推進機製
(一)加強頂層設計。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健全計量關(guan) 鍵技術凝煉和監測機製,凝練全國計量測試關(guan) 鍵技術需求清單,及時推送國務院科技行政部門,強化技術攻關(guan) ,補齊一批國家計量能力短板。統籌凝聚全國優(you) 勢計量技術資源,體(ti) 係化布局重大計量測試基礎設施,滾動實施一批原創性計量關(guan) 鍵技術研究。分專(zhuan) 業(ye) 分領域研究製定國家量值傳(chuan) 遞與(yu) 溯源體(ti) 係建設指南,指導各級各類計量技術機構能力建設,強化計量能力建設的戰略性、體(ti) 係性和規劃性。研究編製國家計量基準迭代升級方案,推動計量基準保存單位開展國產(chan) 設備升級替代。
(二)構建創新生態。充分發揮國家級專(zhuan) 業(ye) 機構、科研院所、高端智庫人才聚集優(you) 勢,鼓勵聯合開展跨界先進測量技術研究,組建任務型、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體(ti) 係化攻關(guan) 聯合體(ti) ,培育壯大國家戰略計量科技力量。推動計量技術機構主動融入科創高地和創新策源地建設,充分發揮專(zhuan) 業(ye) 計量站、產(chan) 業(ye) 計量測試中心、計量數據建設應用中心、計量人才實訓中心等計量科技研發優(you) 勢,強化協同創新,培育建立良好計量科技創新生態,激發計量科技創新活力。健全計量量值傳(chuan) 遞溯源全過程創新鏈,下大力氣推動“從(cong) 1到10”的計量標準創新成果轉化和“從(cong) 10到100”的高端計量儀(yi) 器和標準物質產(chan) 業(ye) 化。
(三)推進成果轉化。充分運用“揭榜掛帥”“賽馬”等機製,構建產(chan) 學研全鏈條創新網絡,推動計量技術機構與(yu) 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ye) 等開展計量共性需求和難點問題的係統性研究,對解決(jue) “卡脖子”關(guan) 鍵領域技術突破的項目,建立先進計量科技成果轉化綠色通道,符合要求的將其快速轉化為(wei) 計量基準、計量標準或標準物質。依托有關(guan) 單位建立一批計量科技成果測試公共平台試點,為(wei) 計量科技成果概念驗證、科學儀(yi) 器部件研發、中試熟化、測試迭代等提供支撐。
四、保障措施
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和有關(guan) 企業(ye) 事業(ye) 單位、有關(guan) 計量技術機構要高度重視計量創新和能力建設,結合國家質量基礎設施、質量強鏈等重大專(zhuan) 項統籌組織開展研究項目,強化與(yu) 質量強國、製造強國、科技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相適應的計量基礎能力建設。對項目實施進展高效、成果顯著的項目,省級以上市場監管部門通過現場推進會(hui) 、成果展示會(hui) 等形式進行重點推介和宣傳(chuan) ,強化正向引導激勵和供需對接,依法給予“一攬子”計量政策支撐,全力保障標誌性成果盡快轉化為(wei) 計量實力。
附件: 附件:預期成果清單.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