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布的《沼氣與(yu) 生物天然氣展望2025》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生物天然氣生產(chan) 潛力,年資源量高達1350億(yi) 立方米。這一數字不僅(jin) 超過了巴西、印度等資源大國,更相當於(yu) 中國目前天然氣消費量的近1/3。
雖然資源稟賦好,產(chan) 量大,但我國生物天然氣行業(ye) 仍麵臨(lin) 不少問題,其中,能否再降本成為(wei) 行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
資源稟賦優(you) 越
從(cong) 資源稟賦來看,我國生物天然氣資源構成豐(feng) 富多樣,其中農(nong) 業(ye) 廢棄物占60%,城市有機垃圾占30%,林業(ye) 廢棄物占10%。豐(feng) 富的資源基礎使我國在原料供應上具有天然優(you) 勢,規模巨大、分布廣泛,項目可在全國範圍內(nei) 布局。
《報告》認為(wei) ,中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完善的生物沼氣政策支持體(ti) 係,且長期以來一直支持沼氣發展。
國內(nei) 生物天然氣政策發展經曆了從(cong) 家庭沼氣到工業(ye) 化項目的戰略轉型。2000年至2010年初,家庭規模沼氣池得到廣泛推廣,建起了4200萬(wan) 個(ge) 。但隨著城鎮化推進和天然氣管網覆蓋擴大,家庭沼氣池數量自2016年開始下降。
隨後,政策轉向中大型工業(ye) 項目。2019年,十部門聯合發布的《關(guan) 於(yu) 促進生物天然氣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設定了2025年產(chan) 量達到100億(yi) 立方米,2030年突破200億(yi) 立方米的目標。
2023年發布的《甲烷排放控製行動方案》進一步強化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導向,要求到2030年實現85%的畜禽廢棄物利用率。這些政策共同構成了涵蓋生產(chan) 目標、財政激勵、終端應用和排放控製的全方位支持體(ti) 係。
在地方層麵,超過20個(ge) 省份已製定省級生物天然氣發展規劃,將國家目標分解落實。政策協同性也在增強,能源、農(nong) 業(ye) 、環保部門正在建立跨部門協調機製,解決(jue) 標準不統一等問題。
成本“兩(liang) 極分化”
相關(guan) 研究顯示,我國生物質資源的分布存在顯著的空間差異性。比如,四川、河南、山東(dong) 等省份現存的生物天然氣工程以秸稈工程為(wei) 主,充分利用區域的秸稈資源。而天津、上海、海南、西藏、寧夏、青海的生物質資源收集量較少,在全國資源總量中的占比均不足2%。差異化的生物質資源分布要求在產(chan) 業(ye) 布局時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在資源豐(feng) 富的地區規劃生物質能源轉化項目產(chan) 業(ye) 集群,以降本提效。
生物天然氣行業(ye) 某位不願具名的研究者表示,生物天然氣的成本存在明顯的“二元性”:既部分領先項目已顯著降本,但行業(ye) 整體(ti) 成本仍偏高,且高於(yu) 常規天然氣價(jia) 格。這一矛盾現象源於(yu) 技術、規模和產(chan) 業(ye) 鏈整合程度的差異。
領先項目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讓生產(chan) 成本大幅降低,成本整體(ti) 偏高但局部突破已現。
在安徽省阜南縣,成捆的秸稈經過粉碎、發酵等工藝處理後,化身為(wei) 生物天然氣和高附加值產(chan) 品。通過“秸稈+糞汙”混合發酵、膜處理技術優(you) 化原料利用效率,大幅降低原料物流成本,使生產(chan) 成本比行業(ye) 平均水平低30%。
“我們(men) 公司則是通過‘多物料高溫高濃度厭氧發酵’技術,讓成本大幅下降。目前國內(nei) 生物天然氣成本3元/立方米左右,我們(men) 的成本是0.8—2.2元/立方米,明顯低於(yu) 國內(nei) 平均價(jia) 格。” 臨(lin) 泉國能天然氣有限公司董事長杜波說,“基於(yu) 成本穩定且較低,我們(men) 已經建成第二個(ge) 工廠。”
另一方麵,行業(ye) 普遍成本仍居高不下,原料成本占比47%—70%,是最大成本項。“小規模項目經濟性更差,比如分散式沼氣池規模小、技術落後,成本普遍超過3.5元/立方米,缺乏商業(ye) 化可行性。”上述生物天然氣行業(ye) 研究者說。
“成本高是產(chan) 業(ye) 起步階段的陣痛,但降本路徑已清晰,當技術迭代遇上模式創新,中國生物天然氣將從(cong) ‘政策輸血’轉向‘市場造血’,最終成為(wei) 兼具經濟性與(yu) 環保性的能源。” 該研究者補充說。
繼續下探成本空間
與(yu) 傳(chuan) 統的化石天然氣相比,盈利水平偏低是製約全球生物天然氣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共性問題。生物天然氣項目的經濟性受到成本端和收益端多個(ge) 因素的共同影響。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生物天然氣示範項目普遍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現象,再加上原料收集和消費端配套不足,這些因素導致了產(chan) 能利用率低,未來持續推廣需解決(jue) 原料收集規模化、管網配套、沼肥消納等發展瓶頸。“現有項目大多依賴建設補貼,缺乏長效運營補償(chang) 機製,這就導致了社會(hui) 資本投資意願低。”上述生物天然氣行業(ye) 專(zhuan) 家說。
此外,產(chan) 業(ye) 也麵臨(lin) 基礎設施與(yu) 產(chan) 業(ye) 鏈短板。僅(jin) 15%項目實現管道直供,多數依賴槽車運輸,成本增加10%—15%,麵臨(lin) 並網難的問題。“沼渣中抗生素殘留問題未解決(jue) ,農(nong) 民使用意願低。再加上有機肥標準缺失,放緩了行業(ye) 發展腳步。”安徽某生物天然氣企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說。
盡管我國生物質資源豐(feng) 富,但分散的資源麵臨(lin) 著高額的收儲(chu) 運成本,製約了生物質資源的規模化利用和開發。因此,優(you) 化生物質資源收儲(chu) 運體(ti) 係、建設高效的原料供給體(ti) 係,是打通生物天然氣產(chan) 業(ye) 鏈的首要任務。
受訪人士表示,中國生物天然氣產(chan) 業(ye) 正處於(yu) 規模化爆發“前夜”,但前提是能夠實現多維度破局。原料供給是生物天然氣產(chan) 業(ye) 鏈的源頭,也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基礎,強化技術創新,降低企業(ye) 生產(chan) 成本是關(guan) 鍵手段。還要探索產(chan) 業(ye) 市場化機製,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商業(ye) 模式。
“短期可通過沼肥補貼、強製配額製提升經濟性;中期通過建設縣域分布式項目集群,配套區域性管網和有機肥消納網絡;長期來看,綁定航運綠色燃料與(yu) 農(nong) 業(ye) 碳匯交易,形成萬(wan) 億(yi) 元級綠色產(chan) 業(ye) 鏈尤為(wei) 重要。” 上述研究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