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將天然氣發展成為(wei) 我國的主體(ti) 能源之一”深入挺進,天然氣行業(ye) 自此步入發展快車道。
由於(yu) 天然氣是最清潔的化石能源,且比可再生能源能效更高,將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被石油公司視作未來業(ye) 務發展的戰略重點。由冬季往往是天然氣需求高峰期,北方集中供暖季的開始,也意味著居民用氣大幅攀升。同時,各地為(wei) 了治理大氣汙染,紛紛實施煤改氣,使得天然氣供應壓力大增。價(jia) 格方麵,受益於(yu) “煤改氣”帶來的大行情,取暖季國內(nei) LNG價(jia) 格從(cong) 4000元/噸漲至破萬(wan) 。
但在2018年,天然氣改革的速度要比往年來得更快、更密集:“構建多層次儲(chu) 備體(ti) 係”、“提高國內(nei) 勘探開發程度”、“促進進口多元化”等發展準則相繼落地。由於(yu) 居民用氣相對工業(ye) 用氣存在較大的峰穀差,因此在采暖季調峰期間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力爭(zheng) 達到10%左右。
就2018年整體(ti) 情況來看,盡管區域性、季節性供不應求的狀況猶存,但天然氣供應總體(ti) 處於(yu) 緊平衡狀態。產(chan) 量方麵,2018年前三季度國內(nei) 天然氣產(chan) 量超過1150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近6.5%;天然氣進口量近890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36.9左右%。年內(nei) 新開工儲(chu) 氣項目近100個(ge) ,進行了液來氣走拍賣、LNG罐箱南氣北調等項目的嚐試。10月份發改委公布消息稱全年已落實天然氣供應量為(wei) 2635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13.5%,這與(yu) 市場機構普遍預測的全年2700億(yi) 立方米左右的消費需求相差無幾。
國內(nei) 天然氣消費年增長量的多少,正成為(wei) 衡量天然氣供應安全的關(guan) 鍵。時鍾撥回到去年,全國大範圍出現用氣緊張的情況,而煤改氣的供需錯配,成為(wei) 了主要原因之一。但從(cong) 企業(ye) 視角而言,或許不能對冬季的情況過於(yu) 自信。雖然短時局部地區仍有可能出現供應緊張的局麵,但大規模的氣荒重現的概率較低。按照今年消費量的增幅來看,前三季度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幅已經達到18%,市場對增加的249億(yi) 方天然氣夠不夠用仍有疑問。這意味著,在冬季,中國正在轉向一個(ge) 天然氣賣方市場。
未來3—5年國內(nei) LNG需求量將保持高速增長,其缺口短時間內(nei) 很難被填平,LNG接收站資源仍然炙手可熱。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都紛紛在沿海布點LNG接收站,LNG接收站大規模建設正式開始。隨著LNG接收站的開放,非“三桶油”的企業(ye) 對於(yu) 天然氣的進口產(chan) 生了極大的興(xing) 趣。迄今,包括昆侖(lun) 能源、中華煤氣、華潤燃氣、中國燃氣、新奧能源在內(nei) 的五大跨區域燃氣巨頭已初具雛形,1000多家市場主體(ti) 逐鹿市縣鎮及工業(ye) 園區等市場的競爭(zheng) 改革局。市場經營邊界被打破,意味著新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激烈的爭(zheng) 奪後,天然氣的市場大格局已經塑性。天然氣產(chan) 業(ye) 鏈分為(wei) 上、中、下遊三部分,上遊主要是勘探開采,中遊為(wei) 儲(chu) 存運輸,下遊則是分銷商進行銷售到終端用戶市場。未來如若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將進一步利好中海油天然氣的生產(chan) 及市場開拓。市場分析普遍指出,打通產(chan) 業(ye) 鏈向下遊延伸,抓住短暫的3至5年關(guan) 鍵期,積極參與(yu) 天然氣終端市場發展,已經到了關(guan) 鍵時期。也就是,銷售和供應格局不斷變化的同時,天然氣市場會(hui) 出現更多的現貨交易,流動性加強以及買(mai) 賣雙方數量皆增加,競爭(zheng) 格局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