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重慶黔江濯頁2井。霧氣雖然籠罩著阿蓬江,卻擋不住川慶鑽探50657鑽井隊員工的作業熱情。“90%的工作量已經完成,就等甲方重慶能投公司驗收了。”隊長陳和平說。
濯頁2井隻是火熱的川渝頁岩氣市場一口普通的井。如今,這裏已有十幾個頁岩氣項目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地質調查、勘探、打預探井。
顯然,中國頁岩氣開發熱潮並未因國際油價跌跌不休而卻步不前,反而在川渝大地逆市而上。
政策搭建體係化
我國的能源決策機構,采取的是以政策營造市場化的良性生態環境。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至今,中央各相關部委共出台20多項政策推進頁岩氣開發,內容涵蓋補貼、稅收等多個方麵。
首先,將頁岩氣拉出來設為獨立礦種。2011年10月,國務院《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將頁岩氣列為重要礦產;同年12月,批準頁岩氣為獨立礦種。此舉,用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嶽來群的話說是“管理意義遠大於技術意義”。這意味著更多的投資者可以與之牽手、參與開發。
其次,放開投資限製。2011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國家商務部聯合下發《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頁岩氣的勘探和開發(限於合資、合作)被列入鼓勵類。2012年10月26日,國土資源部出台《關於加強頁岩氣資源勘查開采和監督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頁岩氣勘查開采實行“開放市場”的原則,各類投資主體均可參與頁岩氣勘查開采。
再次,實施實惠補貼政策。2012年11月,國家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出台頁岩氣開發相關利用補貼政策,2012年至2015年每立方米補貼0.4元。2013年10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頁岩氣產業政策》,將頁岩氣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按頁岩氣開發利用量,對頁岩氣生產企業直接進行補貼;對頁岩氣開采企業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權使用費,研究出台資源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稅收激勵政策。
投資開發多元化
在我國,新礦種的放開讓企業紛至遝來。2012年9月10日,國土資源部對20個頁岩氣區塊探礦權出讓進行國內公開招標,最終產生了19個區塊16家中標候選企業,其中中央企業6家、地方企業8家、民營企業2家。
幾年來,十幾家企業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頁岩氣開發大戰,但真正實現突破的是石油“國家隊”。
2007年3月起,中國石油探索開展頁岩氣開發,組織西南油氣田、川慶鑽探等在建設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中穩健“三步走”:第一步,地質評價,回答有無資源問題,選定優質開發區塊;第二步,產能評價,開展提高單井產量的先導試驗,確定水平井為主要井型,並形成“連片式開發、集群化建井、批量化鑽井、工廠化壓裂、一體化管理”開發思路;第三步,放大試驗,商業開發,建成規模產能。
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石油在長寧—威遠、昭通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建設投入近100億元,完鑽井102口,獲氣井45口,投入試采井26口,累計生產頁岩氣2.4億立方米,取得了頁岩氣勘探開發重要階段成果,創造了國內多個第一,引領和示範頁岩氣勘探開發。
中國石化2008年涉足頁岩氣領域研究,幾年來,已在魯、豫、鄂、川、黔、渝等地完成40餘口頁岩油氣井。2014年3月,宣布在重慶發現我國首個大型頁岩氣田——涪陵頁岩氣田,資源量2.1萬億立方米。
中國海油立足蕪湖區塊,加大勘探力度,2012年4月完成安徽蕪湖頁岩氣昌參1井測井,2014年3月國內首口頁岩氣探(參數)井——徽頁1井開鑽。
地處三秦的陝西省屬石油企業——延長油礦則希冀在鄂爾多斯盆地4口井獲得陸相頁岩氣突破。截至2013年12月20日,延長油礦完鑽頁岩氣井39口。
除此4家石油公司外,其他意欲在川渝頁岩氣領域大展宏圖的隻有河南煤層氣公司在第一輪中標的秀山區塊打了6口井;第二輪中標黔江區塊的重慶能投公司,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預探井濯頁2井已近完工。有專家解釋,缺乏油氣開發經驗的企業雖然進入頁岩氣市場,但由於勘探技術薄弱、資金投入不夠,所以開采進度較慢。
進入頁岩氣市場的各大公司雖然希冀自身求得突破,但更注重戰略合作。
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礦權5.65萬平方公裏範圍內,除了12%自營開發外,還拿出75%進行國內合作開發、10%國際合作開發、3%風險作業開發。其中,與四川能源投資集團、宜賓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聯合組建四川長寧天然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發長寧區塊頁岩氣資源;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中化集團、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組建重慶頁岩氣勘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推進忠縣—豐都等5個頁岩氣礦權區塊的頁岩氣資源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
川渝兩地地方政府也積極推進地方國企與中央企業、外資公司建立戰略聯盟,形成以油氣公司為主體、非油氣公司為補充的多元化開發平台。地方企業除了與中國石油等合資成立四川長寧天然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重慶頁岩氣勘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外,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還與斯倫貝謝公司合資組建斯倫貝謝中渝頁岩氣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推動關鍵設備國產化。
勘探開發工廠化
北美“頁岩氣革命”最值得稱道的突破在勘探開發環節。開發過程的市場化操作大大壓低了開發成本,讓頁岩氣具備了商業開發價值。
我國目前進入實質生產開發的項目,主要集中在中國石油的長寧—威遠國家級示範區和中國石化的涪陵頁岩氣田。在中國石油主導的長寧—威遠國家級示範區,采取風險勘探的川慶鑽探和長城鑽探勘探開發麵積分別是290平方公裏、210平方公裏。在這兩個區塊的生產中,工廠化作業模式最受矚目的是拉鏈式壓裂。
“同步拉鏈式壓裂是指兩套車組同時進行4口井壓裂施工。兩組井如拉鏈齒般進行互相交錯多工種施工。”壓裂現場執行指揮方澤本介紹說。
2014年3月26日,國內首次同步拉鏈式壓裂在長寧H2平台獲得成功,不僅大大提升施工效率,而且減少了搬遷時間,降低了動遷成本。
“這次是國內首次一次性同時啟用32台大型壓裂車,同井場4口井進行頁岩氣水平井壓裂一體化施工。4口井同時施工產生的共振,可以較好地打通氣層通道,有效提高油氣產量。”川慶鑽探井下作業公司經理錢斌說。
記者在長寧H2井組施工現場看到,甲乙方11家單位一起辦公,及時解決從井場到試油各個環節的問題,實現了無縫銜接,提高了施工效率。
類似的一幕,也在中國石化涪陵頁岩氣開發試驗區上演。
在涪陵頁岩氣田開發實踐中,同一平台兩井交叉鑽完井作業,包括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在內的鑽井隊伍同台競技,將鑽采成本一壓再壓。“我們不但能運用市場之手配置優質資源,還能通過競爭促進各項施工質優價廉。現在,鑽采投資從以前的每口9000萬元降到8200萬元。”江漢油田涪陵頁岩氣分公司副經理劉堯文說。
市場化正如一把撒下的種子,在巴山蜀水萌芽。逐步完善的政策體係、日趨激烈多元的市場氛圍、技術武裝得更加高端的工廠化作業,讓我國的頁岩氣開發穩健地奔走在市場化道路上。
濯頁2井隻是火熱的川渝頁岩氣市場一口普通的井。如今,這裏已有十幾個頁岩氣項目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地質調查、勘探、打預探井。
顯然,中國頁岩氣開發熱潮並未因國際油價跌跌不休而卻步不前,反而在川渝大地逆市而上。
政策搭建體係化
我國的能源決策機構,采取的是以政策營造市場化的良性生態環境。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至今,中央各相關部委共出台20多項政策推進頁岩氣開發,內容涵蓋補貼、稅收等多個方麵。
首先,將頁岩氣拉出來設為獨立礦種。2011年10月,國務院《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將頁岩氣列為重要礦產;同年12月,批準頁岩氣為獨立礦種。此舉,用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嶽來群的話說是“管理意義遠大於技術意義”。這意味著更多的投資者可以與之牽手、參與開發。
其次,放開投資限製。2011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國家商務部聯合下發《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頁岩氣的勘探和開發(限於合資、合作)被列入鼓勵類。2012年10月26日,國土資源部出台《關於加強頁岩氣資源勘查開采和監督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頁岩氣勘查開采實行“開放市場”的原則,各類投資主體均可參與頁岩氣勘查開采。
再次,實施實惠補貼政策。2012年11月,國家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出台頁岩氣開發相關利用補貼政策,2012年至2015年每立方米補貼0.4元。2013年10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頁岩氣產業政策》,將頁岩氣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按頁岩氣開發利用量,對頁岩氣生產企業直接進行補貼;對頁岩氣開采企業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權使用費,研究出台資源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稅收激勵政策。
投資開發多元化
在我國,新礦種的放開讓企業紛至遝來。2012年9月10日,國土資源部對20個頁岩氣區塊探礦權出讓進行國內公開招標,最終產生了19個區塊16家中標候選企業,其中中央企業6家、地方企業8家、民營企業2家。
幾年來,十幾家企業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頁岩氣開發大戰,但真正實現突破的是石油“國家隊”。
2007年3月起,中國石油探索開展頁岩氣開發,組織西南油氣田、川慶鑽探等在建設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中穩健“三步走”:第一步,地質評價,回答有無資源問題,選定優質開發區塊;第二步,產能評價,開展提高單井產量的先導試驗,確定水平井為主要井型,並形成“連片式開發、集群化建井、批量化鑽井、工廠化壓裂、一體化管理”開發思路;第三步,放大試驗,商業開發,建成規模產能。
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石油在長寧—威遠、昭通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建設投入近100億元,完鑽井102口,獲氣井45口,投入試采井26口,累計生產頁岩氣2.4億立方米,取得了頁岩氣勘探開發重要階段成果,創造了國內多個第一,引領和示範頁岩氣勘探開發。
中國石化2008年涉足頁岩氣領域研究,幾年來,已在魯、豫、鄂、川、黔、渝等地完成40餘口頁岩油氣井。2014年3月,宣布在重慶發現我國首個大型頁岩氣田——涪陵頁岩氣田,資源量2.1萬億立方米。
中國海油立足蕪湖區塊,加大勘探力度,2012年4月完成安徽蕪湖頁岩氣昌參1井測井,2014年3月國內首口頁岩氣探(參數)井——徽頁1井開鑽。
地處三秦的陝西省屬石油企業——延長油礦則希冀在鄂爾多斯盆地4口井獲得陸相頁岩氣突破。截至2013年12月20日,延長油礦完鑽頁岩氣井39口。
除此4家石油公司外,其他意欲在川渝頁岩氣領域大展宏圖的隻有河南煤層氣公司在第一輪中標的秀山區塊打了6口井;第二輪中標黔江區塊的重慶能投公司,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預探井濯頁2井已近完工。有專家解釋,缺乏油氣開發經驗的企業雖然進入頁岩氣市場,但由於勘探技術薄弱、資金投入不夠,所以開采進度較慢。
進入頁岩氣市場的各大公司雖然希冀自身求得突破,但更注重戰略合作。
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礦權5.65萬平方公裏範圍內,除了12%自營開發外,還拿出75%進行國內合作開發、10%國際合作開發、3%風險作業開發。其中,與四川能源投資集團、宜賓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聯合組建四川長寧天然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發長寧區塊頁岩氣資源;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中化集團、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組建重慶頁岩氣勘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推進忠縣—豐都等5個頁岩氣礦權區塊的頁岩氣資源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
川渝兩地地方政府也積極推進地方國企與中央企業、外資公司建立戰略聯盟,形成以油氣公司為主體、非油氣公司為補充的多元化開發平台。地方企業除了與中國石油等合資成立四川長寧天然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重慶頁岩氣勘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外,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還與斯倫貝謝公司合資組建斯倫貝謝中渝頁岩氣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推動關鍵設備國產化。
勘探開發工廠化
北美“頁岩氣革命”最值得稱道的突破在勘探開發環節。開發過程的市場化操作大大壓低了開發成本,讓頁岩氣具備了商業開發價值。
我國目前進入實質生產開發的項目,主要集中在中國石油的長寧—威遠國家級示範區和中國石化的涪陵頁岩氣田。在中國石油主導的長寧—威遠國家級示範區,采取風險勘探的川慶鑽探和長城鑽探勘探開發麵積分別是290平方公裏、210平方公裏。在這兩個區塊的生產中,工廠化作業模式最受矚目的是拉鏈式壓裂。
“同步拉鏈式壓裂是指兩套車組同時進行4口井壓裂施工。兩組井如拉鏈齒般進行互相交錯多工種施工。”壓裂現場執行指揮方澤本介紹說。
2014年3月26日,國內首次同步拉鏈式壓裂在長寧H2平台獲得成功,不僅大大提升施工效率,而且減少了搬遷時間,降低了動遷成本。
“這次是國內首次一次性同時啟用32台大型壓裂車,同井場4口井進行頁岩氣水平井壓裂一體化施工。4口井同時施工產生的共振,可以較好地打通氣層通道,有效提高油氣產量。”川慶鑽探井下作業公司經理錢斌說。
記者在長寧H2井組施工現場看到,甲乙方11家單位一起辦公,及時解決從井場到試油各個環節的問題,實現了無縫銜接,提高了施工效率。
類似的一幕,也在中國石化涪陵頁岩氣開發試驗區上演。
在涪陵頁岩氣田開發實踐中,同一平台兩井交叉鑽完井作業,包括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在內的鑽井隊伍同台競技,將鑽采成本一壓再壓。“我們不但能運用市場之手配置優質資源,還能通過競爭促進各項施工質優價廉。現在,鑽采投資從以前的每口9000萬元降到8200萬元。”江漢油田涪陵頁岩氣分公司副經理劉堯文說。
市場化正如一把撒下的種子,在巴山蜀水萌芽。逐步完善的政策體係、日趨激烈多元的市場氛圍、技術武裝得更加高端的工廠化作業,讓我國的頁岩氣開發穩健地奔走在市場化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