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ya) 太地區作為(wei) 最大的天然氣市場卻仍然沒有天然氣交易中心,這是十分不利的”
《瞭望東(dong) 方周刊》記者徐穎/北京報道
作為(wei) 2014年亞(ya) 太經合組織(APEC)係列會(hui) 議的重要成果,2014年9月,APEC第11屆能源部長會(hui) 議在北京發表《北京宣言》,承諾共同致力於(yu) 構建亞(ya) 太地區能源安全新體(ti) 係;承諾將繼續加強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綜合利用合作,推動能源供應多元化和有序競爭(zheng) ,支持公開、透明的能源市場。
這次會(hui) 議還重申了未來亞(ya) 太地區的液化天然氣市場在全球和地區燃料結構中的重要性,呼籲各成員經濟體(ti) 有必要為(wei) APEC地區天然氣貿易與(yu) 投資創造有利條件。
2013年,中國全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1676億(yi) 立方米,其中進口530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25%。這一年,中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達到31.6%。
可惜,顧客並沒成為(wei) 上帝。
這一年,東(dong) 北亞(ya) 三國遵循的天然氣貿易體(ti) 係基礎價(jia) 格——日本液化天然氣平均到岸價(jia) 格為(wei) 每百萬(wan) 英熱單位16.17美元,約是德國天然氣進口價(jia) 格和英國天然氣進口價(jia) 格的1.5倍,美國亨利天然氣交易中心——北美最大天然氣貿易中心價(jia) 格的6倍。
上述三個(ge) 價(jia) 格,是日本體(ti) 係之外全球最主要的三個(ge) 天然氣定價(jia) 體(ti) 係的代表。
而日本、韓國、中國,目前分列全球液化天然氣進口前三名。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執行主任、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hui) 顧問蓋爾拉·拉夫特博士在接受《瞭望東(dong) 方周刊》采訪時說,一個(ge) 比較貼切的比喻是亞(ya) 太地區正在用買(mai) 香檳的錢買(mai) 水。
在他看來,作為(wei) 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天然氣需求市場,中國可以主導一個(ge) 新的天然氣“買(mai) 家俱樂(le) 部”,從(cong) 而通過交易中心形成新的天然氣定價(jia) 體(ti) 係。
“因為(wei) 和石油掛鉤的定價(jia) 方式,不僅(jin) 涉及中國的利益。”他說。
天然氣高價(jia) 的惡性循環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聯合主任、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hui) 顧問安妮·柯林博士在接受《瞭望東(dong) 方周刊》采訪時解釋,根據運輸方式,天然氣一般有兩(liang) 種貿易形式:管道運輸天然氣以及貨運液化天然氣。
由於(yu) 運輸中的巨大挑戰,長期合同是這兩(liang) 種貿易形式的共同特點。
一方麵,運輸天然氣的管道修建費用極其昂貴。在液化天然氣方麵,賣家需要將天然氣用高壓、低溫冷卻至液態,買(mai) 方則需要建造昂貴的液態天然氣接收終端。與(yu) 此同時,液態天然氣運輸過程中也需要專(zhuan) 門運輸工具,造價(jia) 極其高昂。
以中國近期與(yu) 俄羅斯簽訂的合同為(wei) 例,從(cong) 2018年起,俄羅斯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dong) 線向中國供氣累計30年。中石油與(yu) 緬甸大宇聯合體(ti) 簽署的天然氣購銷協議也長達30年。
在日本,東(dong) 北電力公司日前與(yu) 卡塔爾液化天然氣公司三廠簽署的液化天然氣合同長達15年。
在基於(yu) 長期合同的定價(jia) 機製中,一般都與(yu) 石油掛鉤、作為(wei) 參考。這是歐洲和日本定價(jia) 體(ti) 係的主要特征。
亞(ya) 太地區尤其是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的液化天然氣貿易定價(jia) 體(ti) 係源自日本——這種中心角色源自日本在東(dong) 亞(ya) 貿易體(ti) 係中悠久而權威的地位。
由於(yu) 日本當年引進液化天然氣主要是為(wei) 了替代(80.17, -0.37, -0.46%)發電,因此在長期合同中采用了與(yu) 日本進口原油加權平均價(jia) 格(JCC)掛鉤的定價(jia) 公式。
天然氣是石油的替代資源,在石油價(jia) 格上漲時,買(mai) 家開始轉向使用天然氣,天然氣也會(hui) 供求緊張,價(jia) 格上漲,因此天然氣與(yu) 石油的價(jia) 格存在某種程度的正比關(guan) 係。
不過,近些年天然氣價(jia) 格隨著亞(ya) 太地區石油價(jia) 格的上漲而持續走高,出現了嚴(yan) 重的“亞(ya) 洲溢價(jia) ”,JCC價(jia) 方式已經不再適合亞(ya) 太地區。由於(yu) 尚無供需雙方都能接受的其他方式,隻能通過設定JCC封頂價(jia) 格和封底價(jia) 格的方式來規避風險。
在蓋爾拉·拉夫特看來,亞(ya) 洲目前的能源局勢十分脆弱。“動蕩的中東(dong) 局勢、尼日利亞(ya) 局勢、對伊朗和對俄羅斯的製裁,對這個(ge) 地區的能源市場都有影響,都凸顯出亞(ya) 洲運輸係統解決(jue) 對石油依賴的緊迫性。”
亞(ya) 洲正麵臨(lin) 著高昂石油價(jia) 格以及供應風險。盡管國際石油市場長期波動,大多數亞(ya) 洲汽車仍以石油為(wei) 燃料。亞(ya) 洲缺乏歐洲和北美國家所具有的緊急石油儲(chu) 備,如果再次發生石油危機,顯然亞(ya) 太地區是最易受影響的區域。
他分析,在電力供應方麵,亞(ya) 洲經濟體(ti) 過度依賴煤炭。更糟的是,亞(ya) 太地區由煤炭轉向清潔能源天然氣的過程正在受到天然氣價(jia) 格的影響。
這樣的定價(jia) 機製不僅(jin) 使亞(ya) 太地區經濟蒙受嚴(yan) 重損失,還使亞(ya) 太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轉型步履維艱。
“亞(ya) 洲國家所承受的高價(jia) 天然氣其實相當於(yu) 隱形稅收,這降低了天然氣替代石油、煤炭等其他不環保能源的可能。這些國家對石油的依賴會(hui) 進一步提升油價(jia) ,天然氣價(jia) 格又會(hui) 因為(wei) 與(yu) 油價(jia) 掛鉤而進一步提高。”蓋爾拉·拉夫特解釋說。
為(wei) 難的歐洲
其實亞(ya) 洲的天然氣價(jia) 格並非從(cong) 開始就高於(yu) 其他地區。9年前,美國亨利天然氣交易中心價(jia) 格就高於(yu) 日本的平均液化天然氣到岸價(jia) 格,差價(jia) 為(wei) 每百萬(wan) 英熱單位3美元。
但是由於(yu) 美國頁岩氣開發成功後,廣義(yi) 的天然氣產(chan) 量大幅提高,價(jia) 格持續走低,自2008年起與(yu) 其他地區的價(jia) 格逐年拉開。
“美國的天然氣之所以便宜,是因為(wei) 需求量小、生產(chan) 量大。這種價(jia) 格不是正常價(jia) 格,而是因供過於(yu) 求導致的臨(lin) 時價(jia) 格。在美國,每單位天然氣價(jia) 格低於(yu) 每單位石油的價(jia) 格,事實上亞(ya) 洲卻不是這樣。亞(ya) 洲的天然氣價(jia) 格和石油是掛鉤的,這對於(yu) 亞(ya) 洲經濟的發展非常糟糕。”安妮·柯林說。
蓋爾拉·拉夫特告訴本刊記者:“液態天然氣與(yu) 管道天然氣都麵臨(lin) 與(yu) 石油掛鉤導致的價(jia) 格上漲,這賦予了天然氣供應商在價(jia) 格上的掌控能力。”
同樣由於(yu) 長期合同,在2008年全球天然氣價(jia) 格突然下跌時,歐洲國家仍然必須以遠高於(yu) 現貨的價(jia) 格購買(mai) 固定數量的天然氣,蒙受巨大損失。其中,德國公司受到俄國天燃氣管道牽製尤為(wei) 嚴(yan) 重,所處地位非常不利。
到2009年底,與(yu) 油價(jia) 掛鉤的天然氣價(jia) 格比現貨市場高出50%,歐洲天然氣買(mai) 家紛紛請求供應商網開一麵。
最終,作為(wei) 主要供應商之一的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允許他們(men) 在未來三年內(nei) 、約25%的合同可以采用現貨價(jia) 格。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允許的比例更低一些,為(wei) 15%至20%。不過此後在油價(jia) 飆升的情況下,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一直力挺掛鉤油價(jia) ,購買(mai) 方的談判紛紛失敗。一個(ge) 德國買(mai) 家甚至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上訴至仲裁機構。
為(wei) 了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歐洲國家曾試圖通過建設通往中亞(ya) 的天然氣管道(即納布科管道)來獲得其他供應。不過該項目已經流產(chan) 。
從(cong) 全球來看,2013年北非、尼日利亞(ya) 的天然氣出口供應因局勢動亂(luan) 大幅下滑,俄羅斯再次獲得了此前因與(yu) 歐洲交惡而喪(sang) 失的市場份額。
這樣,經過多年博弈,在目前兩(liang) 種主要的全球天然氣定價(jia) 機製——現貨定價(jia) 和與(yu) 石油掛鉤的長期協議定價(jia) 中,北美和英國雖然是兩(liang) 個(ge) 市場,但都主要采取競爭(zheng) 性的交易中心定價(jia) 。
歐洲采取與(yu) 石油掛鉤的長期協議價(jia) 格和“交易中心定價(jia) ”兩(liang) 種機製。而在東(dong) 亞(ya) 市場,與(yu) 石油掛鉤的長期協議價(jia) 格則占據主導地位。
蓋爾拉·拉夫特說,“世界上主要的天然氣貿易中心是美國亨利中心,交易量大約為(wei) 每天18億(yi) 立方英尺。歐洲的天然氣虛擬交易中心主要分布在英國、挪威、比利時,交易量比美國小。不過亞(ya) 太地區作為(wei) 最大的天然氣市場卻仍然沒有天然氣交易中心,這是十分不利的。”
早在1990年,紐約商品交易所就推出了亨利中心價(jia) 的天然氣期貨交易。後來美國天然氣供應端出現充足並富有競爭(zheng) 力的多元供應,買(mai) 方能夠在眾(zhong) 多供應商中自由選擇,天然氣作為(wei) 商品的短期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長期合同。
由此,北美最終形成了以亨利中心為(wei) 核心的定價(jia) 體(ti) 係。英國定價(jia) 體(ti) 係與(yu) 北美相似。
在本國供應充分、市場相對自由的英國,天然氣以供需決(jue) 定的市場價(jia) 格進行交易。這樣的機製使英國在2008年天然氣價(jia) 格突然下跌時避免了損失。
亞(ya) 洲必須有自己的交易中心
在蓋爾拉·拉夫特看來,亞(ya) 洲的天然氣價(jia) 格過高不僅(jin) 因為(wei) “亞(ya) 洲溢價(jia) ”,也因為(wei) 亞(ya) 洲缺乏天然氣交易的透明度以及通用的協議。
亞(ya) 太地區的買(mai) 家希望實現天然氣價(jia) 格與(yu) 石油的脫鉤,相反天然氣出口國家卻不願意放棄天然氣價(jia) 格與(yu) 石油的綁定。
卡塔爾埃米爾哈馬德·阿勒薩尼就曾在2009年於(yu) 多哈舉(ju) 行的天然氣出口國論壇首次峰會(hui) 上提出,天然氣出口國不應該放棄自己把天然氣價(jia) 格與(yu) 石油價(jia) 格掛鉤要求。
在買(mai) 賣雙方的博弈中,買(mai) 方集體(ti) 的合作尤為(wei) 重要。
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氣的供應增長處於(yu) 多年以來的低潮,2013年供應量僅(jin) 增加0.6%。全球市場供應呈現緊張狀況,供應方更希望將貨物靈活調配給願意且能支付高價(jia) 的客戶。東(dong) 亞(ya) 作為(wei) 全球液化天然氣的主要買(mai) 家,需求國如果各自為(wei) 爭(zheng) 取資源私下談判、不斷支付高價(jia) ,無疑賦予天然氣賣家更大的話語權。
在蓋爾拉·拉夫特看來,今天亞(ya) 洲的能源格局是互相獨立的市場集群,“每個(ge) 國家都在獨自運行,少有區域合作。這樣的局勢也使西太平洋發生越來越多的資源衝(chong) 突”。
他認為(wei) ,亞(ya) 洲可以從(cong) 過去歐洲煤炭和鋼鐵資源的爭(zheng) 議經驗中學習(xi) 合作。
近代以來,歐洲大國因搶奪萊茵河和魯爾區有爭(zheng) 議的煤礦和鋼礦而發動戰爭(zheng) 。1951年,歐洲人終於(yu) 走到了一起,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ti) ”,加強對自然資源方麵的區域合作。該機製最終演變成今天的歐盟。
蓋爾拉·拉夫特認為(wei) ,類似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亞(ya) 洲的集體(ti) 購買(mai) 力,共同創造亞(ya) 洲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買(mai) 家俱樂(le) 部”——交易中心,建立自己的價(jia) 格體(ti) 係,“亞(ya) 洲經濟體(ti) 將會(hui) 擁有較強的能源議價(jia) 能力。”
安妮·柯林則對本刊記者表示,要改變不適合亞(ya) 洲的天然氣定價(jia) 機製,中國應該積極主導建立一個(ge) 天然氣交易中心,也為(wei) 進一步創建亞(ya) 太天然氣“買(mai) 家俱樂(le) 部”奠定基礎,最終實現天然氣和石油價(jia) 格的脫鉤
“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公司都急於把天然氣賣給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時刻,正是建立亞洲天然氣定價機製,為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爭取利益、製定戰略的機會。”她說,其中,首先需要一個(ge) 有競爭(zheng) 力和透明的國家市場或地區市場,中國存在主導這種定價(jia) 機製的可能。
“這首先需要在一個(ge) 時間段,有特別大的天然氣交易量來創造出強有力的市場,並樹立市場信心來吸引新的參與(yu) 者。交易所能否成功,取決(jue) 於(yu) 這個(ge) 市場是否有能力鼓動市場參與(yu) 者,使用它來進行常規天然氣交易或大額的天然氣交易。隨著中國天然氣市場的發展,中國成為(wei) 構建這個(ge) 市場的領先候選者,中國存在說服其他地區參與(yu) 交易的可能。”蓋爾拉·拉夫特說 。
不過,“中國麵臨(lin) 的挑戰是在政治上,日本和參與(yu) 者有可能因為(wei) 地區局勢緊張而反對。這需要亞(ya) 洲國家通過磋商來建立一個(ge) 亞(ya) 洲能源合作機製,打造這樣一個(ge) 交易中心。”他建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