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中旬至4月,以中石油為代表的“三桶油”(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會在這時陸續發布年度管道氣定價方案。作為掌握國內主要氣源和氣價話語權的上遊供應方,該定價方案將深刻影響下遊供氣給終端用戶的城市燃氣企業(簡稱“城燃企業”)的采購價格,並將進一步影響城燃企業經營業績及其向終端用戶供氣的穩定性。

(圖片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清能谘詢、隆眾資訊、信達證券等機構報告整理)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多方采訪獲悉,中石油2024-2025年年度管道氣合同總體定價方案已發布。中石油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和銷售商,亦是城燃企業保供的主力來源,其在國內的供氣量中占比約六成,因此中石油每年發布的年度定價方案對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片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清能谘詢、隆眾資訊、信達證券等機構報告整理)
定價方案新在哪裏
能源谘詢機構清能谘詢介紹,中石油新版定價政策較為明顯的調整是,取消居民氣量標簽,合並管製氣用氣結構中的“居民氣量”和“非居民氣量”,統稱“管製氣量”,同時,在非采暖季(即2024年4月至10月),管製氣量占比由70%下調至65%,非管製氣量占比由30%上調至35%,而在采暖季(即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管製氣和非管製氣量保持55:45的比例不變。
另外,在非管製氣量中,占比3%的浮動價格氣量由掛鉤東北亞LNG現貨價格指標的JKM,改為與“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發布的中國LNG綜合進口到岸價格指數”聯動。
國內天然氣定價體係較為複雜,上遊資源方以天然氣來源劃分用氣結構占比;而下遊銷售終端則實施銷售價格雙軌製——居民和非居民用氣分開定價,由地方政府根據成本和門站價(即上下遊交接天然氣所有權時的價格)核定。
通常,下遊居民用氣價格按照階梯製定價,價格普遍偏低,一般情況下較少調價;非居民用氣價格更為市場化,在下遊用氣需求增長時,價格往往會上調。
而在上遊,國內天然氣采購價格亦實行雙軌製定價。根據2020年《中央定價目錄》,國產陸上氣和2014年底前投產的進口管道氣門站價由政府管製,反映到中石油定價方案中,即為管製氣結構部分,這一部分氣價較低;而海上氣、頁岩氣、液化天然氣(LNG)、直供用戶、2015年投產的進口管道氣等門站價由市場形成,隨行就市,是上遊定價合同中“非管製氣”的主要來源,價格往往偏高。
具體結合定價方案來看,往年,中石油合同內氣量分為居民用氣,以及非居民部分的“均衡量一”“均衡量二”、調峰氣量,每一檔價格逐漸上調。其中,居民用氣和“均衡量一”納入管製氣部分,占供氣量“大頭”。管製氣價格嚴格受限,其中居民用氣最高上浮比例由國家發改委決定,一般較門站價上浮5%-10%,“均衡量一”則最多為門站價上浮20%。管製氣以外的部分放開,例如2023年,中石油將非采暖季的非管製氣價格較門站價上浮80%,采暖季的非管製氣中“均衡二”和調峰氣價分別上浮80%、120%。
在最新版定價方案中,中石油合並了管製氣中的居民和非居民用氣量,統一較門站價上浮18.5%。而在上一版定價方案中,管製氣中居民用氣價格上浮為15%,非居民用氣價格上浮20%。
“從定價方案看,管製氣中居民用氣的采購成本或將上漲。”一家國際能源資訊機構天然氣分析師徐菲指出,“居民用氣在下遊消費結構中占比較大的城燃公司今年的購氣成本會抬高。”
在合同氣量方麵,非采暖季管製氣量占比由70%下調至65%,非管製氣量占比由30%上調至35%;在采暖季,管製氣和非管製氣量保持55:45的比例不變。不過,在定價方麵,內陸非管製氣價格較門站價上浮70%,比去年上浮幅度降低了10%。
隆眾資訊認為,抬升非管製氣占比,體現了國內近年來非管製氣供應增幅較大對資源池整體價格的影響。2023年,中國LNG進口量增速達11.8%,高於進口管道氣6.2%和國產天然氣5.8%的增速。另據清能谘詢數據,開發成本不斷上升的非常規天然氣產量已經占到全國總產量的43%。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非管製氣中占比3%的浮動氣量,由掛靠JKM轉向掛鉤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發布的月度進口現貨LNG到岸均價。
“這將給終端用戶提供較為穩定的天然氣價格。”徐菲解釋稱,在LNG價格高漲時,中國企業往往不會高價買入現貨,因此中國LNG進口現貨均價不會飆升至JKM的波動水平。
徐菲進一步指出,上海是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的終點,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的價格有國產氣和進口管道氣“坐鎮”,因此更能反映國內氣價的實際情況,“也體現了中石油對國內天然氣價格指數關注度的增加”。
新方案影響幾何
業內普遍關注的是,中石油新版定價方案出台後,城燃企業的采購成本到底是漲是跌?
“雖然管製氣中居民、非居民用氣價格並軌,統一上浮18.5%,高於此前管製氣中居民用氣漲幅,但也不能算漲價。”某機構天然氣首席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淡季給到城燃企業的高價非管製氣比例也有上調,另外由於近期進口氣成本有所下降,所以對城燃企業而言,購氣均價綜合看沒有太大變化。重點還是要結合城燃企業的用氣比例具體分析。”
信達證券測算,今年非采暖季中石油綜合售價將同比持平,采暖季綜合售價同比下降3%左右(未考慮3%與進口現貨價格掛鉤的部分)。不同城燃公司根據自身居民、非居民氣量的不同比例,購氣成本變動幅度略有差異。其中,非居民用氣量占比較大的城燃公司在采暖季或受益明顯。
目前,國內天然氣產業政策管製仍較為嚴格。上遊勘探開采權基本由“三桶油”獨攬,下遊各城市燃氣銷售價格由政府製定,加之前述複雜的定價體係,必然存在上遊采購成本與下遊銷售價格錯配的問題。雖然國內長期以來一直在推進天然氣上下遊價格聯動工作,重點解決居民用戶順價問題,但考慮到民生保障,在實際操作中仍難落實。因此,在上遊氣價高漲時,連接上下遊的中間方——城燃公司往往要承擔氣價倒掛的大部分損失。
上述分析師表示,中石油新版定價政策確能反映管道氣逐步市場化的趨勢,但氣源和氣價話語權仍集中在“三桶油”手中,對產業鏈其他參與企業而言,仍處被動。
“考慮到終端順價層麵,城燃公司對新版定價方案態度並不積極,並表示出計劃采購合同外現貨資源的意願。”清能谘詢解釋道,雖然管製氣中非居民用氣價格上浮比例下調,非居民終端銷售價格或將隨成本下降而下調,但是居民價格部分調整仍需時日。
城燃企業如何應對新變化
“隨著管道氣市場化日漸成熟,管道氣相關企業亦需作出相應的業務調整。”清能谘詢建議,城燃等用氣企業應加強氣源多元化采購,逐步向氣源企業調整,以獲取更具經濟性的氣源,來開拓其他業務。
氣源多元化是城燃企業保障氣源供應、穩定價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名業內人士建議,在穩定“三桶油”供應基本量的前提下,大型城燃公司應積極自建LNG接收站,或者通過國家管網接收站參與國際LNG貿易,從而開拓氣源。
徐菲介紹稱,中國在2024-2026年間將有一大批接收站投產,預計將新增7100萬噸的接收能力,LNG儲罐的能力也將大幅提升。城燃企業可以利用國內富餘的儲氣能力,通過在淡季采購低價LNG現貨的形式,降低購氣成本,提高利潤空間。
清能谘詢表示,“考慮到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在中長期的戰略意義,以及部分城燃公司居民售氣價格部分倒掛的現實因素,城燃等企業對於現貨進口仍然有增加的意願,預計2024年天然氣增量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
深圳能源(000027.SZ)在3月14日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近期抓住國際LNG現貨價格下降窗口期,采購了一批國際LNG資源,後續也將綜合考慮用氣安排和市場價格,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適時采購天然氣現貨,穩定天然氣供應量。
此一背景下,“三桶油”為了提前鎖定市場需求,穩固供氣地位,也為下遊提供了更多的解決方案。例如,為下遊企業提供國際資源代采服務;提供更多樣的中長期協議模式;調整合同中的條款以增強靈活性等,以此應對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
第一財經記者關注到,3月29日,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氣銷售分公司(即昆侖能源,00135.HK)分別與深圳燃氣、萬華化學(600309.SH)、旗濱集團(601636.SH)和湖南裕能(301358.SZ)簽署了天然氣中長期購銷合同。昆侖能源表示,下一步,公司將持續推進在天然氣發電領域、高價值用能市場天然氣中長期購銷合同的談判與簽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