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基亞(ya) (Nokia)把向微軟(Microsoft)出售自身絕大部分手機硬件和服務業(ye) 務的決(jue) 定稱為(wei) “一個(ge) 新篇章的開始”。但對很多評論人士而言,這就如同一部赫爾辛基偵(zhen) 探小說的最後章節。在他們(men) 看來,誰對芬蘭(lan) 民族工業(ye) 的驕傲犯下罪行簡直一目了然。一個(ge) 加拿大人正拿著冒煙的手槍,站在芬蘭(lan) 最知名企業(ye) 仍在抽搐的屍體(ti) 旁——這個(ge) 人就是諾基亞(ya) 首席執行官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
昨日網絡上充滿了對埃洛普的各種批評,他被指控為(wei) 微軟的“間諜”、犯有“陰謀破壞罪”、作為(wei) “臥底”策應將諾基亞(ya) 交到微軟手中。埃洛普曾在微軟工作,現在又將重新回到微軟。
鑒於(yu) 埃洛普在諾基亞(ya) 不怎麽(me) 成功的表現,有關(guan) 他將接替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出任微軟首席執行官的傳(chuan) 言可信度不高。但評論人士的觀點有失公正,原因有二。首先,埃洛普嚐試了一個(ge) 不同尋常的公司戰略壯舉(ju) :讓一家曆史悠久的公司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進行了第二次激進轉型。其次,諾基亞(ya) 現在離消亡還遠著呢。
約瑪•奧利拉(Jorma Ollila)任內(nei) 進行的第一次搶救工作,使諾基亞(ya)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cong) 一家經營木材、輪胎等多種業(ye) 務的企業(ye) 集團轉型為(wei) 一家手機公司。此舉(ju) 或許比埃洛普於(yu) 2010年設定的轉型計劃更加雄心勃勃。但埃洛普的批評者低估了前任給他留下來的問題——2011年初他在“燃燒的平台”(burning platform)備忘錄中對此有過概述——更不用說諾基亞(ya) 麵臨(lin) 的快速變化的行業(ye) 環境。自埃洛普上任以來,移動通信領域的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黑莓(BlackBerry)、摩托羅拉(Motorola)等老牌競爭(zheng) 對手以及台灣宏達電(HTC)等相對新進的企業(ye) 均已風光不再。
在這個(ge) 關(guan) 於(yu) 企業(ye) “創造性破壞”的活生生的案例中,移動通信行業(ye) 自身的演進速度甚至超過了像諾基亞(ya) 這樣已成功加快轉型進程的企業(ye) 。
諾基亞(ya) 的新戰略當然是由埃洛普選定的——即與(yu) 微軟聯手開發用於(yu) 自身智能手機的Windows軟件,同時拋棄本土開發的同類軟件。他還負責了這一戰略的執行。毋庸置疑的是,他未能如計劃設想的那樣扭轉諾基亞(ya) 的形勢。搭載Windows操作係統的諾基亞(ya) 手機未能像埃洛普及其團隊所預期那樣在市場上搶占可觀份額,其用戶數遠遠少於(yu) 搭載蘋果(Apple)操作係統或穀歌(Google)安卓係統的手機。與(yu) 此同時,該公司功能手機銷量在中國等快速增長的新興(xing) 市場也出現了大幅下滑,而增加功能手機銷量在2011年曾被諾基亞(ya) 視為(wei) 自身智能手機轉型之路的堅實基礎。
但諾基亞(ya) 以前的領導人——包括在埃洛普之前任首席執行官的康培凱(Olli-Pekka Kallasvuo)以及奧利拉本人(作為(wei) 諾基亞(ya) 的董事長,奧利拉對康培凱和埃洛普的任命都起過推動作用)——而不是埃洛普,應當承擔起未能發覺iphoness威脅的責任。即使在埃洛普押注微軟之後,諾基亞(ya) 的手機業(ye) 務被別人收購也並非不可避免。是多個(ge) 因素的共同作用讓這種結果變成了定局。
一個(ge) 因素是,有關(guan) 人士日益認識到,諾基亞(ya) 設計的硬件與(yu) 微軟開發的軟件之間的分隔毫無意義(yi) ,特別是在微軟已然明白自身需要加大對移動領域投入的情況下。為(wei) 便利雙方合作,諾基亞(ya) 已經組建了平行的團隊,其職務名稱與(yu) 微軟方麵的團隊類似。因此,為(wei) 什麽(me) 不幹脆徹底消除兩(liang) 家公司之間的分隔呢?
另一個(ge) 因素是,兩(liang) 個(ge) 合作夥(huo) 伴財務狀況之間的不平衡不斷加劇。通過直接支持諾基亞(ya) 的Windows手機,微軟擁有的充裕現金可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最後一個(ge) 因素是,諾基亞(ya) 的電信設備業(ye) 務——諾基亞(ya) 西門子通信(NSN)實現了強勁複蘇。今年7月,當埃洛普同意買(mai) 斷合資夥(huo) 伴西門子(Siemens)在諾基亞(ya) 西門子通信中的股份時,就已奠定了諾基亞(ya) 走向另一種未來的基礎。
微軟將可在諾基亞(ya) 現有機型上使用諾基亞(ya) 品牌,許可期為(wei) 10年,到期之後,諾基亞(ya) 的手機品牌可能會(hui) 不複存在。正如人們(men) 在談到黑莓(BlackBerry)的衰落時所說的,誰都不應認為(wei) 曆史悠久的企業(ye) 品牌能夠永遠存在。但諾基亞(ya) 自身似乎能夠依靠諾基亞(ya) 西門子通信存續下去。該公司的很多“繼子”公司——即由前諾基亞(ya) 員工創建的芬蘭(lan) 遊戲、軟件以及其他科技公司——也在蓬勃發展。
未來的管理學研究或許還會(hui) 聚焦於(yu) 微軟的這筆收購交易,將其作為(wei) 諾基亞(ya) 又一次轉型的開端。此次轉型不會(hui) 像奧利拉在20世紀90年代完成的那次變革同樣劇烈,也不會(hui) 如埃洛普兩(liang) 年半前所預言的那樣是一次輝煌的複興(xing) 。但要記住,本世紀初當諾基亞(ya) 成為(wei) 商業(ye) 研究人士推崇的對象時,蘋果——諾基亞(ya) 在智能手機領域最終遇到的克星——正因錯誤理解市場而飽受抨擊。
那時,諾基亞(ya) 管理層的錯誤在於(yu) ,他們(men) 認為(wei) 世界對該公司做出的“體(ti) 質強健”的診斷是永久性的。他們(men) 聽任組織和技術方麵的“硬化症”危害該公司手機業(ye) 務的未來。姍姍來遲的埃洛普試圖為(wei) 諾基亞(ya) 重新注入活力,但他沒有成功。
不過,目前對諾基亞(ya) 而言,出售該公司最具標誌性的手機業(ye) 務或許是最佳選擇。
譯者/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