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工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指出,2023年上半年,我國船舶工業(ye) 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造船三大指標實現全麵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轉型升級成效明顯,行業(ye) 收入利潤持續回升。但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航運市場出現階段性調整,船舶行業(ye) 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仍麵臨(lin) 諸多挑戰。
下半年,世界經濟複蘇仍麵臨(lin) 諸多挑戰,國際航運市場將繼續處於(yu) 下行調整區間。隨著《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船舶溫室氣體(ti) 減排戰略》的出台,將推動全球航運業(ye) 、造船業(ye) 加快脫碳減排進程,對新造船市場將產(chan) 生積極作用。預計2023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將保持在9000萬(wan) 載重噸的較高水平,新船訂單量超過1億(yi) 載重噸,手持訂單量保持在2.2億(yi) 載重噸左右。我國造船完工量將突破4200萬(wan) 載重噸,新船訂單量超過5000萬(wan) 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保持約1.2億(yi) 載重噸。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造船三大指標全麵增長
1-6月,全國造船完工量2113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14.2%;新接訂單量3767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67.7%。截至6月底,手持訂單量12377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20.5%,比2022年底增長17.2%。
1-6月,全國出口船舶完工量1788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13.1%;新接訂單量3500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71.2%。6月底,手持訂單量11486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26.0%。出口船舶分別占同期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4.6%、92.9%和92.8%。
(二)船舶出口金額保持增長
據海關(guan) 統計,1-6月,我國船舶出口金額112.1億(yi) 美元,同比增長7.7%。出口船舶產(chan) 品中,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和氣體(ti) 運輸船仍占主導地位,出口額合計占比61.3%。其中,散貨船占比26.5%、集裝箱船占比22%、油船占比6.8%、氣體(ti) 運輸船占比6%。
(三)船舶企業(ye) 收入利潤大幅增長
1-6月,1176家規模以上船舶工業(ye) 企業(ye) 實現主營業(ye) 務收入2767.1億(yi) 元,同比增長24%;利潤總額95億(yi) 元,同比增長187.3%。
二、經濟運行主要特點
(一)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企業(ye) 競爭(zheng) 能力不斷增強
1-6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9.6%、72.6%和53.2%,較2022年底分別增長2.3、17.4和4.2個(ge) 百分點,以修正總噸計占47.3%、67.2%和46.8%,國際市場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ye) 集中度為(wei) 67.9%,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ye) 集中度為(wei) 61.3%,手持訂單量前10家企業(ye) 集中度為(wei) 62.0%。我國分別有5、7、5家造船企業(ye) 位居世界造船完工、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前10強。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標位居全球各造船企業(ye) 集團之首。
(二)優(you) 勢船型訂單鞏固,細分船型市場占比提升
上半年,我國船企緊抓新船市場輪動的機遇,鞏固主流船型優(you) 勢地位,在細分船型市場取得新突破。抓住油船市場恢複上行的有利時機,新承接蘇伊士型、阿芙拉型和MR型等各類油船訂單1144.8萬(wan) 載重噸,占同型船全球總量的74.6%;散貨船和集裝箱船新接訂單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88.4%和55.6%。新承接43艘汽車運輸船訂單,占全球總量的97.7%。新承接新船市場全部4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VLAC)訂單。新承接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14艘,占全球總量的35%,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三)轉型升級成效明顯,“雙高”船型占比明顯提升
上半年,我國建造交付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顯著增加。批量交付集裝箱船共88艘,275.1萬(wan) 修正總噸,占國內(nei) 造船完工量的37%,超過散貨船位居第一。成功交付11艘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裝箱船,占全球市場份額的84.6%。氣體(ti) 運輸船建造取得新成效,交付國內(nei) 首艘4萬(wan) 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氣船、全球最大淺水航道8萬(wan) 立方米LNG運輸船、22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烯運輸船(VLEC)和新一代17.4萬(wan) 立方米LNG船等。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產(chan) 儲(chu) 卸油船(FPSO)、首艘具有自航能力的“通用型”FPSO、首艘智能FPSO“海洋石油123”等海洋工程裝備順利交付。國產(chan) 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順利實現出塢。
(四)船配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能源產(chan) 品研發取得突破
上半年,我國重點船舶配套產(chan) 品研製取得新進展。X92DF係列LNG雙燃料船用發動機實現批量交付;交付首套國產(chan) X92大型船用低速機曲軸鍛件;國產(chan) 船用柴油機電控係統研製成功;國產(chan) 首台LNG挺杆起重機完成出廠試驗。新能源產(chan) 品研發取得重要突破,國際首台氨/柴油雙直噴二衝(chong) 程發動機原理樣機獲得船級社原則性認可(AIP)證書(shu) 、自主研發的500千瓦氫燃料電池監控係統和安全係統(電氣設備)獲得船級社頒發的船用產(chan) 品證書(shu) 。
(五)經濟運行質量提升,企業(ye) 效益實現增長
上半年,骨幹船企抓住市場有利時機,強化生產(chan) 管理和成本控製,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明顯改善。統計數據顯示,1-6月,重點監測船舶企業(ye) 主營業(ye) 務利潤率達到4.1%,達到近10年來的最好水平。同時,船舶市場環境要素總體(ti) 呈現有利變化。全球新造船市場需求旺盛,克拉克鬆新船價(jia) 格綜合指數保持增長,6月底達到170.9點,較年初增長5.6%。6月末船用6mm和20mm規格鋼板分別為(wei) 4850元/噸和4457元/噸,較去年同期降價(jia) 約1300元/噸;人民幣兌(dui) 美元持續貶值,6月底人民幣兌(dui) 美元匯率較年初貶值4.6%。
三、麵臨(lin) 的問題和困難
(一)企業(ye) 生產(chan) 任務繁重,安全生產(chan) 壓力不斷增大
上半年,我國船舶企業(ye) 手持訂單飽滿,新開工和交付船舶呈增長趨勢。二季度,我國月均完工量近400萬(wan) 載重噸,處於(yu) 曆史較高水平。當前,骨幹造船企業(ye) 生產(chan) 任務繁重,加班加點、交叉作業(ye) 增多,導致安全生產(chan) 風險隱患加大。特別是近期進入高溫、暴雨、台風等災害性天氣多發的時段,重點企業(ye) 、重大項目、關(guan) 鍵環節的安全生產(chan) 壓力不斷增大。
(二)手持船舶訂單充足,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凸顯
上半年,新接訂單量大幅增長,骨幹船企平均生產(chan) 保障係數(手持訂單量/近三年完工量平均值)約3.2年,部分企業(ye) 交船期已排至2027年。隨著船企高技術船舶增加,生產(chan) 任務節奏加快,對熟練勞務工需求快速提升,特別是裝配工和電焊工的需求更是大幅增長。此外,骨幹船企對行業(ye) 領軍(jun) 人才、高層次人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的需求日漸迫切。勞動力資源不足與(yu) 行業(ye) 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進口配套產(chan) 品存在短板,供應鏈穩定性有待提高
上半年,隨著我國船企新船訂單量的大幅增長,對部分進口船舶配套產(chan) 品需求大幅增加,但國外配套企業(ye) 生產(chan) 供應能力有限,造成部分關(guan) 鍵設備供貨滯後影響建造進度,特別是船用主機有關(guan) 配套設備、零部件拖期問題較為(wei) 明顯。隨著LNG雙燃料動力船舶訂單快速增長,相關(guan) 低溫配套設備供應緊張,難以滿足造船需求,拖期和漲價(jia) 現象頻發。
(四)部分存量產(chan) 能重新啟用,造船產(chan) 能過剩風險需引起重視
上半年,隨著新造船市場保持活躍和新船價(jia) 格上漲,造船船位供給進一步趨緊,前期已關(guan) 停的部分造船企業(ye) (產(chan) 線)又重新啟用,加入市場接單行列,造船產(chan) 能出現增長苗頭。但全球航運市場已出現階段性調整行情,克拉克鬆綜合運費指數6月底較年初回落30%,新造船市場各要素處於(yu) 曆史較高水平,市場波動的不確定性在增大,如果造船產(chan) 能過快增長,將會(hui) 進一步加劇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