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家家燒蜂窩煤到天然氣入戶,消費結構見證百姓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富煤少油缺氣”,是公認的中國能源結構特色,而在40年的改革曆程中,這個(ge) 結構正在一步步優(you) 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蜂窩煤幾乎是全國城鎮居民的共同記憶。40年後的今天,天然氣替代蜂窩煤進入百姓的廚房,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那時候的冬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頭天晚上留下的引火煤渣上放一個(ge) 新煤球,引燃後再把多餘(yu) 的爐渣掏出來,幹完這個(ge) 流程往往是一臉的煤灰。”鄭州市民賈瑞民回憶少年時的生活,“5口之家,每個(ge) 冬季要消耗400至500塊煤球,煤站給的定量隻有220塊,不足部分就得到處求人。”
盡管現在看來那是苦日子,但不可否認,在資源匱乏的年代,煤在社會(hui) 生產(chan) 和生活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1978年全國原煤產(chan) 量6.18億(yi) 噸,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高達3/4和2/3。當時,天然氣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隻有2.9%。
上世紀80年代,煤氣在中國一線城市家庭中成為(wei) “新寵”。由於(yu) 管道鋪設困難,能直接把煤氣引入廚房的家庭仍是少數。公開資料顯示,1982年,全國接入煤氣管道的家庭隻有450萬(wan) 戶,沒有管道的小區就采用煤氣罐的形式補充。
在資源稀缺的年代,煤氣罐也是稀罕物件兒(er) 。曾主持浦東(dong) 煤氣廠建設的王鈺初廠長回憶:“那時候我拎個(ge) 鋼瓶(煤氣罐)到丈母娘家,走到弄堂裏都被人盯著看,能弄到一個(ge) 鋼瓶很了不起的。”
每一種能源的更迭,都要經曆一個(ge) 漫長的並行過程。1997年,我國第一條天然氣長輸管道陝京管線投運,京、津等市的部分居民用上了天然氣。6年後,西氣東(dong) 輸東(dong) 段工程順利竣工,天然氣像一隻春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全國2億(yi) 多人口用上清潔能源。
2017年,全國337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有90%以上使用天然氣,用氣人口達到3.5億(yi) ,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提升到6.6%(不含港澳台),城鎮居民不覺間已向“灰頭土臉”的蜂窩煤時代說“再見”。
培育天然氣市場,企業(ye) 勇擔重任,超前順應社會(hui) 經濟發展結構轉型
改革開放打破了計劃經濟體(ti) 製,市場活躍帶動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ti) 現在能源消費中就是天然氣需求快速增長。在這個(ge) 過程中,傳(chuan) 統能源企業(ye) 也從(cong) 最初的封閉生產(chan) 進化到以市場為(wei) 導向,不斷與(yu) 社會(hui) 融合的階段。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在個(ge) 人專(zhuan) 欄裏講過一個(ge) 細節:1997 年,陝京管線分配給天津2億(yi) 立方米天然氣,天津擔心用不完。
這在今天看來幾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2017年,天津的天然氣供應量增長40餘(yu) 倍,在冬季高峰期仍供不應求。全國都是如此。1997年,國內(nei) 天然氣全年消費量197億(yi) 立方米,20年後,這個(ge) 數字變成了2386億(yi) 立方米。
2007年,國內(nei) 天然氣產(chan) 量在連續幾年略高於(yu) 消費量之後出現了短暫的持平局麵。從(cong) 2008年開始,國內(nei) 天然氣消費量首超生產(chan) 量。接下來,不斷刷新的增速把國內(nei) 天然氣消費帶入一個(ge) 新時代。
天然氣消費量的驟增,一方麵體(ti) 現中國在清潔用能方麵的努力,另一方麵,也折射出百姓生活的變化。在天然氣化工、工業(ye) 燃料、天然氣發電、城市燃氣這四個(ge) 領域,事關(guan) 百姓生活的城市燃氣消費占比達39.3%,位居第一。
在近年來的能源新聞中,“煤改氣”成為(wei) 一個(ge) 高頻詞匯。百姓的需求就是企業(ye) 的風向標,這場關(guan) 乎民生的能源革命,加大了能源企業(ye) 供應清潔能源的力度。
以京津冀地區為(wei) 例,國家出台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要求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推進“煤改氣”工程,涉及474.3萬(wan) 戶。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2017年,全國煤改氣帶動天然氣消費657億(yi) 立方米。
按照傳(chuan) 統慣例,黃河以南大部分城市冬季不集中供暖。近年來,隨著天然氣的普及,以天然氣為(wei) 主要燃料的壁掛爐成為(wei) 南方城市主要的取暖方式。2017年,燃氣壁掛爐帶動的天然氣消費約115億(yi) 立方米。
中國已從(cong) 一個(ge) 天然氣消費在全世界微不足道的國家成長為(wei) 僅(jin) 次於(yu) 美國和俄羅斯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從(cong) 加大開發國內(nei) 資源到參與(yu) 全球市場,供應格局體(ti) 現企業(ye) 高質量發展
為(wei)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用氣需求,中國在不斷提升天然氣供應量的同時,也不斷優(you) 化天然氣的供銷格局。供應量從(cong) 1978年的137億(yi) 立方米增長到2017年的2402億(yi) 立方米,不僅(jin) 是量的變化,也是產(chan) 供格局的變化。40年來,我國的天然氣供應從(cong) 國內(nei) 少數地區即采即用的原始模式發展為(wei) 全球布局,集產(chan) 、貿、運、儲(chu) 、銷一體(ti) 化的格局。
以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為(wei) 代表的油氣企業(ye) ,不斷加大國內(nei) 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形成了長慶、塔裏木、西南、青海四大氣區。新世紀的前17年,國內(nei) 天然氣開采量從(cong) 303億(yi) 立方米增長到1476億(yi) 立方米,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
作為(wei) 國內(nei) 天然氣供應的第一大公司,中國石油在2017年開采天然氣1033億(yi) 立方米,可替代1.33億(yi) 噸煤炭,減排二氧化碳1.42億(yi) 噸、二氧化硫220萬(wan) 噸,環保功效相當於(yu) 14.2億(yi) 棵樹,等於(yu) 再造3.5個(ge) 塞罕壩林場。
12月12日,塔裏木油田傳(chuan) 出捷報,中秋1井喜噴高產(chan) 工業(ye) 油氣流,折合日產(chan) 天然氣33萬(wan) 立方米,凝析油21.4立方米,為(wei) 中國天然氣供應再添“底氣”。
為(wei) 合理配置國內(nei) 天然氣資源,20年間國內(nei) 建成了西氣東(dong) 輸、川氣出川、陝京管線等大型調氣工程。為(wei) 應對季節因素帶來的天然氣消費峰穀差,全國建成11座儲(chu) 氣庫(群),完成了資源進一步優(you) 化。
在加大開發並合理利用國內(nei) 資源的同時,中國也積極尋求外部合作,立足全球保障國內(nei) 天然氣供應。
年初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集團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王宜林在全國政協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界別小組討論中表示,我們(men) 在國際天然氣市場有話語權,會(hui) 努力把世界上性價(jia) 比最高的天然氣供應給中國老百姓。
這是一句已經落實在行動上的承諾。在過去10餘(yu) 年間,中國已建成了中亞(ya) 、中緬天然氣長輸管道,把中亞(ya) 地區和孟加拉灣海域的天然氣資源引入中國。
2018年7月19日,亞(ya) 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向中國供應的首船液化天然氣(LNG)通過北極東(dong) 北航道運抵中國石油旗下的江蘇如東(dong) LNG接收站。這是海上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又一重大通道,也是中國四大能源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wei) 全球調配天然氣資源,國內(nei) 建成20座LNG接收站,力保把全世界最優(you) 資源通過多種形式輸入國內(nei) 。
除此以外,接通俄羅斯天然氣資源的中俄東(dong) 線也已接近完工,預計2019年可投運。屆時,它將與(yu) 中亞(ya) 、中緬天然氣管道及海上LNG進口通道一起,形成我國天然氣進口的四大戰略通道,構建出立足全球、內(nei) 外並重、穩定保障民生用氣的大格局。
夜晚,站在北京國貿三期樓頂俯瞰萬(wan) 家燈火,每個(ge) 居民樓亮燈的窗口都是一幅暖意融融的畫麵。城市邊界在不斷延展,連接的不僅(jin) 是地域,更是民心。這,注定是一個(ge) 新的能源時代。